◎作者介绍
马克·哈默 | Marc Hamer
生于英格兰北部,但在威尔士居住了三十多年。他在年少时曾度过一段无家可归的日子,后又去铁路工作;重新进修后供职于艺术馆,也从事过营销、设计工作,并在监狱教授过创意写作,最后成为一名园丁和捕鼹人。《如何捉鼹鼠》是其第一部作品,另著有《生息:园丁之语》和《春雨》。作品曾两次入围自然写作大奖温赖特奖。
——————————
◎译者介绍
王知夏
译者,出版从业者,热爱音乐与文学,译有《拉下百叶窗的午后》《闹剧,或者不再寂寞》《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等。
◎作品亮点
威尔士版《瓦尔登湖》& 科学捕鼹指南 | 入围温赖特奖的当代自然写作经典 |远离人群,走向荒野 & 告别鸡汤,直面自然
——————————
◎内容介绍
“有时候,鼹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似乎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它们相互呼应,彼此映照。”
十六岁那年,马克·哈默只带着一个背包离家出走,踏上了徒步之旅。白天,他观察飞禽和走兽。晚上,他睡在树篱下、林地里和河岸边。由此,他开启了居于自然的一生。
多年后,马克在威尔士的乡村安了家,做起了园丁和捕鼹人。一路走来,他在旷野中有过种种奇遇,终被山林塑造为真正的自然之子。同鼹鼠打交道的奇特经历则让他熟悉了这一神秘生物迷人的生存之道,知晓了与其有关的种种迷思。回首过往,在行将退休之际,他决定写一部作品,谈一谈乡村生活、四季流转、独处的意义,人生的目的。
而你手中的这本小书,正是他多年劳作与思索的结晶所在。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鼹鼠的书,也是一扇洞悉一个人灵魂的窗户。
——克雷格·布朗(《爱尔兰周日邮报》)
——————————
◎编辑推荐
???? 一本难以归类的奇书
既是博物志,也是个人史;既是回忆录,也是哲思集;既是游记,也是指南;既是随笔,也是诗歌……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是一部你拿起来就很难放下的作品。
???? 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
少时离家出走,独自流浪在旷野之中,这样的经历已属罕见;但出走乡野的结局并非回归城市,而是留守乡郊,成为园丁,继而以捕捉鼹鼠为业,这样的人生堪称稀奇。人生如逆旅,作为行人的马克始终在寻找自我。
???? 一种神秘莫测的动物
鼹鼠,一种不可捉摸的动物,一种神出鬼没的动物,一种难以定义的动物,却和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了马克的一辈子,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本书里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 一份来自自然的礼物
这本小书因自然而起,因自然而终。对马克来说,自然如同一份礼物,给了他启发,让他写下了这些文字;对读者来说,这份礼物如同一扇窗,借着这扇窗,我们得以从四季流转、万物枯荣中窥见生命的奥秘与生活的意义。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作品:部分是自然史,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诗歌——全都非常引人入胜。我从未读过这样的书。其中的美好与伤感会令我久久难以忘怀。PS:作者不再捕杀鼹鼠了,谢天谢地。
——赛·蒙哥玛丽(作家)
这是一本美妙的书,讲述了我们与地球、与其他动物,以及与我们自身陷入困境的人性的关系。它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它。
——马克思·波特(作家)
很少会遇到对自然如此尊重与理解的作品。
——罗莎蒙德·杨(作家)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以鹰之名》的结合体。
——麦克拉·赖丁(书店人,国王英语书店)
(马克·哈默的)《如何捉鼹鼠》是一部佳作,一首献给这种非凡生物的优美、哀婉的颂歌。每一页都洋溢着惊叹、爱意、遗憾、谦逊以及对大自然的好奇(与亲近)。
——《华盛顿邮报》
《如何捉鼹鼠》是一本包含了许多内容的小书。它用平静、清澈的笔触,将回忆录、对自然敏锐的观察以及对生命、衰老和死亡的沉思融为一体。
——《华尔街日报》
我们甚至开始与这种难以捉摸的穴居动物产生共鸣,它们的困境与我们自己的困境并无太大不同。
——《纽约时报》
《如何捉鼹鼠》是我这十年来读过的最好的书。它会让你屏住呼吸、心跳加速。它太珍贵了。
——《哈罗史密斯》杂志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穿黑丝绒的小绅士”的引人入胜的沉思录……同时也是一份关于孤独与美丽的边缘生活迷人而富有诗意的记录,一部关于流浪的回忆录。
——《泰晤士文学增刊》
我见过鼹鼠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忍不住在想这个问题。 在《如何捉鼹鼠》里,马克·哈默记录了他的两种身份——职业捕鼹人和流浪者,以及这两种身份所对应的两种生活。 “捕鼹人”的生活让马克痛苦、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包括鼹鼠在内的小动物跟自己都是平等的。他是素食主...
评分我见过鼹鼠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忍不住在想这个问题。 在《如何捉鼹鼠》里,马克·哈默记录了他的两种身份——职业捕鼹人和流浪者,以及这两种身份所对应的两种生活。 “捕鼹人”的生活让马克痛苦、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包括鼹鼠在内的小动物跟自己都是平等的。他是素食主...
评分我见过鼹鼠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忍不住在想这个问题。 在《如何捉鼹鼠》里,马克·哈默记录了他的两种身份——职业捕鼹人和流浪者,以及这两种身份所对应的两种生活。 “捕鼹人”的生活让马克痛苦、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包括鼹鼠在内的小动物跟自己都是平等的。他是素食主...
评分我见过鼹鼠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忍不住在想这个问题。 在《如何捉鼹鼠》里,马克·哈默记录了他的两种身份——职业捕鼹人和流浪者,以及这两种身份所对应的两种生活。 “捕鼹人”的生活让马克痛苦、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包括鼹鼠在内的小动物跟自己都是平等的。他是素食主...
评分我见过鼹鼠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忍不住在想这个问题。 在《如何捉鼹鼠》里,马克·哈默记录了他的两种身份——职业捕鼹人和流浪者,以及这两种身份所对应的两种生活。 “捕鼹人”的生活让马克痛苦、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包括鼹鼠在内的小动物跟自己都是平等的。他是素食主...
薄薄的散记,有着生命脉动感的文字,仿佛是“生长”出来的语言。哈默用近乎心流般圣洁的笔触,去写捕鼠这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悲悯和对自然的痴恋。他用纯真的语言自述捕鼠人的一生,把简单生活的细节用显微镜般放大,于走向田野的日常里,破解出宏大的人生命题,也处处洋溢出对妻子的炽热眷恋。 他通过观察田野中形形色色的诞生、衰老、死亡,以及生命的随意复制和偶然消亡,将自身融入自然的运行之中,化作无形的客体。这本小书不仅书写自然的生生不息,也在关照自身的灵魂。在从容如水的讲述中,流露出对鼹鼠这种智慧美好生灵的悲悯,而在一场无意识的杀戮之后,他陷入内疚,却又渐渐消解并抚慰了自己。 如何捕捉鼹鼠,其实也是在讲述如何将一生寄托于一件小事,并从这件小事中找寻到尘埃落定的方位。
评分4.0可称作自然主义写作的范文了,谈人生,谈自然,谈鼹鼠,非常轻松惬意的读完。
评分在假期读完这本的感觉真好。诗意的文字,从开始就定下了那种必将终结的基调,关于流浪的生活,关于捕鼹人的历史,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回顾,个体在虚无与真实之间为何存在,“我一面追寻,把玩真相,一面思索着真相”,捕鼹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鼹鼠的一切,习性、特征、繁殖方式,捕鼹人终将杀死鼹鼠,而这样的行为在这节奏舒缓的文本中迟迟未至,直到最后,捕鼹人的生存与鼹鼠的死亡划上等号的同时,于人性深处的,对生活的那番体味和感悟才真正存在,在“我已经厌倦了寻找隐秘的事物”之后,这种职业走向了终结,成为某种历史,如今“一座赏心悦目的花园是没有生命力的无菌空间”,不需要捕鼹人,当然,也已经没有鼹鼠的生存空间。
评分4.0可称作自然主义写作的范文了,谈人生,谈自然,谈鼹鼠,非常轻松惬意的读完。
评分一座赏心悦目的花园是没有生命力的无菌空间。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