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心灵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以赛亚·伯林 苏联 政治哲学 历史 文化 政治 政治学 苏俄
发表于2025-02-05
苏联的心灵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简略记述自十月革命始至二战终这段时间区间内的俄国艺术状况,我注意到的是伯林针对高尔基的评价(“高尔基的逝世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他们唯一强有力的保护者,同时也失去了与早先相对比较自由的革命艺术传统的最后一丝联系”),虽只言片语,却不失公允。由于索尔仁尼琴对高尔基的盖棺定论,许多人对高尔基抱有偏执的敌视态度,而伯林提供了另一种研究的视角。另外,如按照伯林的方法评价中国文艺现状,只需将“就目前而言,苏联对新鲜事物的极端渴求和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的低劣精神产品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当前苏联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现象”这一句话中的“苏联”替换成“天朝”即可,不同的是,我们缺乏作者文中所言“保持着未受侵蚀的极高的批判标准……涵养深厚、感觉敏锐、一丝不苟且且明察秋毫的知识分子精英”,故更堪忧。
评分正如莫言老师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所以文学才是绝大事业。
评分那么能够刺激深入思考的一本书却被下面那么一些平庸的书评包裹着。我们远远可以通过伯林对苏联体制的描述与观念化思考更多的东西。
评分: K512.06/4949
评分斯大林称知识分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描述本身就蕴含了一种预设:即人是可以修理的机器。布什尔维克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人修理成一按按钮就可以自动运行的机器。可惜人终究不是机器,那么如何应对复杂的心灵?对此斯大林有一项绝妙的发明:人为的辩证法。就是领导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解释意志,忽左忽右,忽紧忽松。这样,全体人民永远都处在一种疲于奔命、摸不着北的奴役状态了。试观太祖整风/反右/文革、太宗猫论、毛近平弗洛伊德梦,质而言之,皆斯氏之“人为的辩证法”也。
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97)等。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作者区别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阶层,好像在作者看来,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在提到曼德尔施塔姆的那一篇文章里,印象比较深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没有被苏联所消灭,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保留了下来,延续着。知识分子的品质是正直、勇气。 在极端的意识形态下,这些好的品质都挺了过来...
评分作者区别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阶层,好像在作者看来,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在提到曼德尔施塔姆的那一篇文章里,印象比较深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没有被苏联所消灭,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保留了下来,延续着。知识分子的品质是正直、勇气。 在极端的意识形态下,这些好的品质都挺了过来...
评分二十世纪充满了悲剧,在这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的噩梦萦绕在人们心头还未散去,共产主义的铁幕降临人间。当饱经饥饿、贫穷、压制与暴虐的人们欢欣鹊喜的迎接着革命后的新世界时,却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深信不疑并保持着绝对忠诚的体制暴虐与专制的程度有过之而无...
评分作者区别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阶层,好像在作者看来,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在提到曼德尔施塔姆的那一篇文章里,印象比较深的是,知识分子阶层没有被苏联所消灭,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保留了下来,延续着。知识分子的品质是正直、勇气。 在极端的意识形态下,这些好的品质都挺了过来...
评分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赵 松 苏联解体以后,继承其国际位置的俄罗斯显然一直都无法拥有原先那种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尽管他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重新受到关注和重视。俄罗斯已重新变成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它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好吧,它靠近北极。它...
苏联的心灵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