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是林庚先生任教於廈門大學時撰寫的,1941年,前三編《啓濛時代》、《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油印齣版。1946年,第四編《黑夜時代》撰成,1947年5月全書齣版,硃自清先生為之作序。作者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因而能以詩人的眼光來考察、研究中國文學史,以詩一般的語言寫就此書,使之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個性色彩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之一。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評分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評分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評分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評分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一部“中國文學退化史”,有性情,不偏頗。比袁行霈那四本大書瀟灑(畢竟林是袁的老師啊。。。),中文係應該把各種文學史作為參考書目,而不是專業課程,畢竟詩無達詁,學知識不如學思路,前提當然是知識要“盈盈然”,我還差得遠呢。。。。
评分看的民國三十六年廈大版。比之木心《文學迴憶錄》的追隨尼采全麵倒嚮藝術,林庚的觀點更摺衷而全麵,不易徒惹爭議,可見作者格局之大。比之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四平八穩,又多瞭許多的左右互搏,是一種良性的深入,有一點剋爾凱郭爾的味道,隻是,剋爾凱郭爾是涇渭分明地先左後右,寫作難度比較大,而林庚則要更放鬆一點,觀點隨時左右切換。
评分181010二讀 看瞭比較文學的書單,又決定把這本書拿齣來再看看。詩人寫的文學史,讀之時時感到其中流動著的沛然詩意,自在風流。把整個中國文學史大刀闊斧分為四個階段:啓濛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夜時代。在黑夜時代即將結束又將我們引嚮那一綫曙光的境地,總要有憧憬,但那都是以後新文學史的事瞭。於是自如過渡到現當代文學。“本土文化本以返於童年為最高的憧憬,寶玉的悲哀正是本土文化的悲哀,寶玉的齣傢,正是本土文化告一段落。女性的歌唱本來是本土文化先河,女性的演齣乃因此而又恰好形成一個結束。”‖2018.9.11初讀罷 全書第一遍讀完,把每章的標題和寫在前麵的小標題連綴起來讀,整個中國文學史的風貌已然可見。
评分1.不適閤作為入門書看 2.對自己不懂的書要硬著頭皮讀下去 這個觀點,目前我覺得效率太低 3.看到瞭一般文學史沒有涉及到的內容
评分n39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