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德·施林克(1944- ),德国小说家、法学家,曾任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洪堡大学法学教授,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法官。以推理小说开始写作生涯,曾获德国格劳泽推理小说大奖,著有小说近十部,1995年出版的《朗读者》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为其赢得世界声誉,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2009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
不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约尔克被总统赦免释放。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克里斯蒂安娜希望这是帮弟弟开始新生活的好机会,不过,对于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心情复杂,往昔不堪回首。约尔克曾经是德国红军派成员,这个深受极左思潮影响、发端于西德六八年学潮的团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成暴力恐怖组织,在七八十年代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绑架、谋杀事件,约尔克正是这些恐怖事件的参与者。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
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三天的聚会中,约尔克,他的律师,他的“革命同志”,以前的情人,多年失去联系的儿子,每个人的表现,说话、神态、心情……事过境迁,不仅是约尔克,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而今天面临新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世界让这些不仅仅只是回顾。
其实想好好地写意篇书评,但是好像事情太多。 其实想花一天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然后把积累下的感觉与震撼全都记录下来。但是却花了一个礼拜。 但是,每天在图书馆,看一个章节,整个人就完全沉静下来了。像来到了他们那群人周末的乡村的房子里。 这本书满足了我很多...
评分与本哈德•施林克的另一部知名作品《朗读者》相比,这本叫做《周末》的小书依然延续了作者主题诉求上的追求,即战争的反思,虽然文字的精工上略有逊色,但是由于多视角的展开,与全方位的浓缩,使整本小说产生了一种引人的张力,也可以称之为牵引读者追随的故事性色彩。 而...
评分老友新朋受邀僻静农庄,老屋年久失修,村庄人烟稀少。 这分明是个密室小说的格局,有几个秘密,一群个性职业突出的人物,其中,总会有情绪高涨的、耍小聪明的、孤僻的、好色的……以及不速之客。最终,势必牵扯出多年前的夙愿、背叛、相爱和遗忘,也必要有剑拔弩张的事态,乃至...
评分《周末》 伯恩哈德·施林克 有关恐怖分子的狱后生活确实不怎么能一下子就让年轻读者产生好感,让人脑海充斥着有关政治,有关战争,有关利益。但其实这背后的精神世界才是真正挖掘的价值所在。 约尔克,挣脱二十三年的牢狱生活,回归自己的人生。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将曾共同经历...
评分读完了这部小说,脑海里立马出现了一部熟悉的德国电影——《再见列宁》里面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末》里的男主人公约尔克跟《再见列宁》里的母亲属于同一类人。 入狱三十年的约尔克重获自由,然而世界已经不再是他当年所习惯的模样:高速发展的商业文明席...
每次读他的书,总是害怕,怕很快就读完了。于是,读过几十页的时候,就开始重读。这真是奇怪。
评分结构确实精巧,层层递进,虽然不新鲜但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巧妙,用一个出狱之后的重聚party,来聚集人物展现冲突和情节。很有一种戏剧的效果。但还是技巧占的比重过多了一些,情感的部分有所缺失。似乎我的问题也是这个。记得看完时还反思了一下自己。
评分没!读!懂!
评分生命的意义与其理想和理念的一以贯之有多大关系?在时代变迁,岁月荏苒的状况下,仍然活在旧时代的革命者如何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政治理念、文明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好的解决方案吗?施林克在这部小说里抛出一系列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去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