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季雅娜•德•罗斯奈(Tatiana de Rosnay)
1961年出生于巴黎,拥有法国、英国、俄罗斯的血统。20世纪70年代,她跟随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父亲移居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她年重返巴黎。
《莎拉的钥匙》是塔季雅娜首次以英文母语创作的小说。此作从2007年在英语世界出版至今,不仅攻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光是美国地区,销售量就已突破百万册;而在欧洲,其声势更胜过《刺猬的优雅》,甚至让她超越众多法国名家,成为2009年全欧洲销量称霸的法语作家。
2008年,塔季雅娜凭借《莎拉的钥匙》荣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和“书商首选书奖”,成为法国广大读者最期盼阅读的作家,是近年来欧陆和英语世界最值得期待的重要作家。
1942年7月,巴黎,十岁的小姑娘莎拉同家人一起遭法国警察逮捕。在警察把他们抓走之前,莎拉把弟弟迈克尔锁进自家公寓里的一个壁橱里,把钥匙藏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上 伴随着老师对鸦片战争喋喋不休的叙述 看完了这本书。鸦片战争的那些个割地赔款的数字资料还静静地躺在笔记上 我不知道 在这些冰冷的刻板的教科内容之后 还有多少像莎拉一样侵着血泪的故事。 作者选择了第三人称 来讲述这个本该用波澜起伏的笔触敲击...
评分“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英伦三岛黯然神伤”“令欧美百万读者泪满衣襟”(如此巧合,三本儿书的宣传语莫非出自同一人之手?),为了展示咱亚洲人的感性,我毫不犹豫地掏钱,毫不客气地被骗,最后只能活该认栽。 《岛》好歹让我对麻风病的历史有了点儿了解,不过我怀疑欧洲读...
评分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只有面对并牢记曾经发生的错误,才能记取教训,永不再犯。《莎拉的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已久且不堪回首的历史烙印,让人无可回避。但也正因为面对,书中人物最后才能靠着相互的抚慰,救赎了自己。 ──范立达,...
评分“你为什么要道歉,你是一个美国人,难道为美国没有在1944年解放法国道歉。” “我为我这么多年不知道这件事情而道歉。” 每次看和奥斯维辛有关的东西就会想到鲍曼的《现代性和大屠杀》,或者这不作品太深邃也太简单,人们一眼望穿了它的理性终点,又毫无智性的嗤之...
评分有时候,读小说最好不要先看简介。在提前了解了《莎拉的钥匙》的主要情节后,我有点怯于读下去。这个故事足够悲惨:在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小女孩为了保护弟弟,将他锁在了壁橱里,她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回来放出弟弟,但是没想到这一去就进了集中营,弟弟则死在了壁橱里。 关于...
相比起考据与挖掘的态度而言,对于历史,人们最大的欲望往往是藏匿和选择性遗忘,或者根本不做任何了解。“记住了,永不忘记”,多难。
评分拍成电影应该会很棒、只是演员可能会很难找
评分两个时间段的交叉叙述其实没问题,作者的其他描写手法也没问题,但真的没法给五星。前面和中间都很好,可是烂尾了。本来好好的情节越到后面越糟糕,最后我连主人公的价值观都无法认同了。圣母情结到底救了谁?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我觉得故事到莎拉回家就可以结束了,后面交代的东西都不在我的关心范围内。之前几天打的所有的鸡血都在几页之间抽光也是蛮神奇的事儿。结尾的心理感受部分还是描写的太多了,其实作者只需要把情节摆在那儿,毕竟感受是很主观的事儿,用不着任何人帮忙。
评分拍成电影应该会很棒、只是演员可能会很难找
评分两个时间段的交叉叙述其实没问题,作者的其他描写手法也没问题,但真的没法给五星。前面和中间都很好,可是烂尾了。本来好好的情节越到后面越糟糕,最后我连主人公的价值观都无法认同了。圣母情结到底救了谁?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我觉得故事到莎拉回家就可以结束了,后面交代的东西都不在我的关心范围内。之前几天打的所有的鸡血都在几页之间抽光也是蛮神奇的事儿。结尾的心理感受部分还是描写的太多了,其实作者只需要把情节摆在那儿,毕竟感受是很主观的事儿,用不着任何人帮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