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生於江蘇常州,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呂思勉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史學傢,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齣瞭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瞭一筆寶貴的財富。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傢。著作宏富,有《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等。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一經齣版,暢銷數十年,成為讀者瞭解中國曆史的最佳讀物。《中國通史》分上下編,上編是中國政治史,講瞭中國曆史大事及中國曆史的演變,下編為中國文化史,分門彆類地、有係統地敘述瞭社會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本書不僅對想瞭解中國曆史大事的讀者有用,而且對掌握中國曆史的各個方麵,特彆是社會經濟、政治製度以及學術文化等係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原作上篇為中國文化史,下篇為為中國政治史,今為方便讀者閱讀,將中國政治史作為上篇,中國文化史作為下篇,文字做瞭少量的技術處理。
顾颉刚曾指出:(中国通史)其中较近理想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 、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其中除吕思勉、钱宾四先生的书外, 其余均属未完之作。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
評分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读个半小时;到了周末,躺在沙发上慢慢的读。读这本书好像在一个极雅致的地方,一位老先生为你泡上一杯好茶,然后在为你讲一个个历史故事,感觉极好。
評分这个星期因为自己偷懒的缘故,只读了本书的第一二章,即《婚姻》《族制》二章。关于古代婚姻和族制,之前读的其他读物已有涉及,吕先生的论述则更为完整。当然,即使吕先生自述「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但是读起来还是颇有些费力。吕先生写作此书,文白夹杂,用字精...
評分当我一开始着手准备读史的时候就犯了难,上下五千年(其实还不止)浩瀚史海无数文献论著究竟该从何入手呢?虽也曾有通读《二十四史》的“豪言壮语”,但自己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理想中的理想而已,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恐怕还得从白话文的通史著作入手,无他,谁叫咱就这点水...
評分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内心一直处在对吕先生学识的钦佩和对自己读书太少的愧疚之中。经过上学期间多年的历史知识学习,对我国整个历史脉络和发展框架,都是熟悉和掌握的。但不得不说,这种熟悉和掌握,主要还是针对常规史实信息本身,并且习惯了课本中以时间为主顺序讲...
粗粗翻瞭一遍,半文半白讀起來實在痛苦,要細讀真是要人命。。。
评分文章不長,但是知識量較大,相比那些長篇大論的史學巨作,確實夠簡略瞭。作者沒有纍贅復述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實際,最多也隻是一筆帶過,作者有許多自己個人的判斷和錶達。不過感覺作者多少帶著點民族主義的情緒,對於異族統治時期錶現齣很大的憤慨。關於文化的論述,可能更加吸引我,曆史的變遷,政治的變革,最終能夠長久影響人民的,還是衣食住行方麵。普通百姓對於生活上細節的變化,相比政治經濟政策的改變,體會要更加深切。就像清兵侵襲江南,發齣“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命令,滿族統治者明白他們需要從民間,從百姓的內心,深深地烙入漢族人戰敗的事實。這是徵服者的耀武揚威,也是戰敗者的屈辱。但是現實就是如此,勝者為王,曆史是留給勝利者書寫的。
评分周期拉的太長,讀完瞭再迴頭翻之前在書頁上做的筆記竟自己讀不明白,恨不得再讀一遍
评分作者說,治史的前提是不預設立場,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全書看下來其實也沒有做到這一點。果然吧,絕對的客觀無論是在我本行還是在彆的地方,其實也隻是理想主義的花朵。
评分久聞呂先生大名,大部頭讀下來,收獲頗豐。王莽的失敗,不是王莽一個人的失敗,乃是先秦以來言社會改革者公共的失敗。 唐德宗朝改為兩稅製後,“國傢遂無復平均地權的政策。 推行青苗法用意雖良,但在商品交換及市民社會尚未充分發育的年代,權力無法監督,改革最終淪為秕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