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全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題目很吸引人。翻讀數頁,對作者行文頗不嚴謹,有不少文史硬傷這點有點失望。 P27:常常“賡和于殘山剩水之闲”。 原文必爲“閒”。這可能不是手民之誤,而是作者只知“閒”通“閑”,不知亦通“間”。 P24引用明遺民呂留良、吳之振原文,多次出現“残山胜水”,作者在P25页说...
评分承认失败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更难得的是不去编造某种借口聊以自慰。 小时候班里某个男生经常被欺负,有次打架来人力大,于是他从前排座位被推到墙角。这不甚光彩的记忆,在他口中却成了“我今天终于扬眉吐气一回,把人从我座位逼到了墙角。”幼小的心灵本能地做出了重新阐述...
评分这本书信息量很大,视角也很新颖。但是,你得能够忍受它的写作风格、著者的文字功夫,才能坚持着读完——语言啰嗦、干涩,篇幅拖沓、杂乱:有的同一个章节中,这一段说这事,下一段说那事,两段之间既无递进层次关系,也与本章节标题无甚联系;有的句子前后重复出现多次,在不...
评分 评分清朝入主中原时凭的是金戈铁马的武力,然而毕竟因为”出身问题“始终在士大夫面前抬不起来头来,虽然他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杀一儆百,但碍于广大汉族群众作为旁观者与历史见证,怕以后说出去不好听,一方面也因为此前得益于”汉化“的浸润,懂得孔武有力之道有时反而会适...
从明到清,文化形态是延续还是断裂?考据学的兴起是政治压迫还是皇权的有意为之?杨念群通过讨论清前期皇帝与江南士大夫的互动,探讨了皇权如何在与江南士大夫的复杂博弈中夺取“道统”建立“正统”的问题。皇权表面上与士大夫合流,可是暗地里却在不断地削弱士大夫的文化正统地位。在此书中,杨念群将清代的士风转变纳入到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中来,考察其现实处境,以及其坚守的价值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被肢解、改造、收编的惨痛过程,很带有“借古讽今”的成分。某种意义上说,《何处是江南》也是对余英时关于“士与中国文化”论述的一种批判,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与文化解释权力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谓的“超越性”,亦须放到具体时间范畴内理解,在南宋,知识分子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但是清代,则不然。
评分观点有新鲜之处,宋以后皇权与江南士绅之间复杂的互动和博弈确实值得深究,但全书行文拖沓,堆砌资料引文过多,不懂取舍,时常淹没主题,而主要论点又没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述。。。汪晖一系学者典型的毛病,有视角,没文章,有方法,没深度。。。
评分此书在连接思想史和感觉史方面的突破,众多书评一个谈的都没有。算不上把握杨的思想脉络。
评分吕留良的血泪。。。驱逐赤狄恢复中华
评分从明到清,文化形态是延续还是断裂?考据学的兴起是政治压迫还是皇权的有意为之?杨念群通过讨论清前期皇帝与江南士大夫的互动,探讨了皇权如何在与江南士大夫的复杂博弈中夺取“道统”建立“正统”的问题。皇权表面上与士大夫合流,可是暗地里却在不断地削弱士大夫的文化正统地位。在此书中,杨念群将清代的士风转变纳入到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中来,考察其现实处境,以及其坚守的价值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被肢解、改造、收编的惨痛过程,很带有“借古讽今”的成分。某种意义上说,《何处是江南》也是对余英时关于“士与中国文化”论述的一种批判,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与文化解释权力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谓的“超越性”,亦须放到具体时间范畴内理解,在南宋,知识分子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但是清代,则不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