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现为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生于浙江黄岩。曾作过矿山技术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朱幼棣在诸多方面有较深研究。出版过十多部著作,其作品多次获奖。这是继《后望书》后又一部力作。
医疗腐败、药物滥用,以及药品回扣和“处方费”,直至“板凳费”之类“创收”,都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
在现有卫生体制下,在危害极大的污血事件中,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
为什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十年来只开花,不结果?
无论是财政买单,还是医保保底,中国穷人应该有免费药。
体制机制改革,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抵可认为是扯淡。
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直面理想回归照耀的瞬间,让我们心忧天下。
给自己杂志写的报道,被删掉一些,发未删节完整本于此,有个存念。 朱幼棣 大国医改守望者 1、 “那时候,我比今年春晚红起来的旭日阳刚不知道苦多少倍,只不过我能写不会唱”,朱幼棣坐在窗明几净的咖啡厅里蓦地发出这样的慨叹。他刚从中南海退休不久,此前的职务是国...
评分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公布了一项课题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断言一出便引来众多讨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几乎所有领域里的改革都号称是成功的,且是取得重大进展的。为何偏偏医改举步维艰?之后的...
评分谁来诊断“医改”? 书评人 张天潘 “一般人民的心理不容许科学与商业同时同等的发展。打盐水一针,收大洋拾元,是日见不鲜的事实,就蛮可以证明医学商业化后必定流于欺骗。最漂亮的医生,应用最漂亮的器具与言语,专门伺候社会上极少数的阔老爷姨太太,是今日社会上大多...
评分这是一本奇书。看到书名《大国医改》,似乎应该全方位讲讲中国医疗的困境和弊端,剖析医疗产业的关系,改革的困难和阻碍,阐释一下可选的方案。看过两三章,你就发现,其实这书写的完全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嘛,书名应该叫《朱幼棣论中国医改》。不过也无所谓了。 我觉得最精彩的要...
评分这是一本奇书。看到书名《大国医改》,似乎应该全方位讲讲中国医疗的困境和弊端,剖析医疗产业的关系,改革的困难和阻碍,阐释一下可选的方案。看过两三章,你就发现,其实这书写的完全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嘛,书名应该叫《朱幼棣论中国医改》。不过也无所谓了。 我觉得最精彩的要...
有病没病都还是别去医院的好!
评分一如继往的犀利不失客观,可惜看的是阉割版的电子书。
评分读过的朱幼棣的第二本书。书大致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现状的矛盾和困局;第二部分从“医”的角度讲述困局的来源和冲突发展,医改首先是医院医生医务工作者的改革;第三部分从“药”的角度讲这个行业在改革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如何成为医改的阻力之一的;最后对一些医改的试点地区政策和发展做了介绍。作为国务院研究室的司长,优势是曾涉足医改讨论,对其中人、事、权的纠葛有亲身体会,而作为普通民众对医疗的现状也有切肤之痛。虽然作者本身并不持市场论或政府论,但文中多是对政府包办既开医院又管医疗还想兼管医保的状况颇多抨击,认为祸多出此。而让本行业既得利益者去研究和推行本行业的改革,上下两张皮可想而知。由投入80%医疗费用的人只享受了10%成果,而投入20%却窃走90%医疗费用,这种状况恐怕是铁了心要与日俱丧的吧!
评分凌乱。
评分报章连载。医改真是个懒得再说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