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同祖(1910-2008),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赴美国,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员。后去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5年回国,历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湖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出席第二十七届欧洲汉学会议。1985年,以高级学者名义访问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阐述儒家思想与中国法律发展的关系。著有《中国封建社会》、《清代地方政府》、《汉代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另二章来讨论社会阶级。
本文作者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原载于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3期。因篇幅较长,已略去原文注释。 尤陈俊: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法律...
评分1981年的重庆,22岁的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梁治平在书店看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挤在书架上,毫不起眼。但是年轻的梁治平一翻开它,就感到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某种震撼和共鸣。 “用如此宏大的视野对中国法律与文化做总体论述,在当时看来如...
评分大约两年前,一位考上政法系统公务员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虽然看得费劲,但终究还是看完,没有半途而费。他推荐的理由也很特别:好玩,而这个理由已足够吸引我看下去。 确实,书里很多案例用今人眼光看,足够新奇,有的甚至可以说足够怪诞。不过,可能这才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本来...
评分法律扎根于社会,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土壤也蕴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站在历史长河名曰“现代”的一端向前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往往被视为对现代法治之反动,与“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相对立。然而,摘下西化的眼镜,从中国社会的家族本质出发重新审...
评分听书名,就知道这本书比较学术,我上周也是心血来潮,就想着让自己提升提升内涵。开始读,觉得有些费孝通老先生,乡土中国之味道。但是瞿同祖老先生手握更多法制史的资料,学术扎实着实让我们这些晚辈佩服。 本科时候修过法制史的课程,想当初要是看了这本书,或者授课老师能按...
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在一个缺乏政治力量来维持公正(依靠家族和阶级)的社会中,私人自行寻求正义(复仇、自助)就不足为怪了。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 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 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评分儒家的礼在古代胜过法家的法,原因在其包容,更在于其符合时代和环境的需要。
评分经典
评分法律社会学,家族、婚姻、阶级、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这几章。作者居于中国之旧与新式社会交替之时,研究中国古旧法律与现代之异。法律是历来的大事,民国建立便采用了西方法律体系(如时人说,这像战国法家)。作者之对旧时候的考察集中于中国之古代的礼、法、德治、教化等等概念,大致可知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便是礼法社会,持贵贱、亲疏等等观念,法亦是一种手段去维持礼制及亲疏贵贱等等观念。尤其是一些具体案例的讨论很有意思,如亲亲互隐、复仇、血缘关系对刑罚等次的影响等等。书内容浩瀚,一一体会不易,不失为一专业著作(并非我最初以为的泛论)。另外值得注意,礼不下庶人么,颇多礼到了底层被简化或删除,维持礼制是需要物质基础的。另外这是照着梅因《古代法》来写本国,主题的取舍是西方旨趣。
评分专家解读hh~增进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