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读钢琴教师这本书的时候总让我感觉像有一粒沙子在皮肤上摩擦着。它并不容易下咽,对于男性读者来说更是如此。语言是诗一般的,然而却是首黑色的、哥特式的诗,字里行间回荡着冷冽的琴音。 无法得到疏导的欲望总会想方设法从性器官以外的地方发泄出来吗?母亲其实想要个儿子却...
评分阿尔夫蕾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为1983年的《钢琴教师》。(据译者的注解,原文直译的名称应该是《钢琴演奏者》。因为其电影版本翻译为《钢琴教师》,所以这个名字成为它的通译名。) 七八十年代,欧美的女性文学发展起来,比如为我们所熟知的杜拉丝...
评分單從一本書去談性別,未免狂妄。同樣的,從一本著作談作家,亦是如此。但在閱讀《鋼琴教師》後,很難不對性別與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 1946-)作論述,姑且記下這些雜感。 由男性建構(精確的說,是不自覺依附男性建構的任一性別)的愛情悲劇中,性別從來不是需要關注的...
评分 评分采访耶利内克(节选)——摘自《书城》 问:你跟汉内克(《钢琴教师》电影导演)一样,也是奥地利人,并且跟他一样,你也不断探讨人类心灵的黑暗面和丑恶面。这其中有某种强烈联系吗? 答:这样说也是另一种陈腔滥调。但我们确实都不是特别“轻”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艺...
感觉是用google翻译出来一本书,感觉极其糟糕。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中最差的一部。
评分那个心理描写啊,就跟铺开了一张网似的,那个网还在飘。。。
评分呓语一样
评分然而在爱情档案里没有一个女人能长期保持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快年轻的男士们选择了迷人的自由,这些自由即使在婚姻中也一直存在着。女人们等待又等待,当然是徒劳的。她也不想问她为什么等待,因为她对答案的恐惧更胜于等待本身
评分比喻真是一种天赋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