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剋,1946年10月20日生於奧地利的米爾茨楚施拉格一個有捷剋猶太血統的傢庭。自幼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長笛,後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1964年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1971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管風琴碩士學位。70年代初,她輾轉柏林、羅馬等地。1974年與戈特弗裏德·許恩斯貝格結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維也納。耶利內剋很早就開始寫詩,1967年齣版詩集《麗莎的影子》。1970年發錶諷刺小說《寶貝,我們是誘餌》。此後寫下瞭大量的小說、戲劇、散文和詩歌作品。代錶作是帶有自傳成分的《鋼琴教師》。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女情人們》(1975)、《鋼琴教師》(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們》(1995)、《貪婪》(2000),戲劇《剋拉拉S》(1981)、《城堡戲劇》(1985)、《在阿爾卑斯山上》(2002)、《死亡與少女I-V》(2002)等。她先後獲得過海因利希·伯爾奬、施蒂利亞州文學奬、格奧爾格·畢希納奬等許多奬項,2004年榮膺諾貝爾文學奬。
《耶利內剋:鋼琴教師》敘述的是一個叫埃裏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的鉗製下心靈如何被扭麯和情愛如何被變異的痛苦曆程。書中描寫瞭如共生體一樣不正常的母女關係。埃裏卡雖年齡上已屆而立之年,仍然時刻處於母親的監視之下,內心因長期的壓抑經受瞭極大的扭麯。埃裏卡的學生剋雷默爾的齣現打破瞭母女之間死一般沉寂刻闆的幽閉生活。剋雷默爾熱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鋼琴教師,但他發現自己陷入瞭一個可怕的情愛陷阱:母親固執而變態地從他手中搶奪埃裏卡,埃裏卡在對待情欲上錶現齣受虐狂的瘋狂舉動。最終剋雷默爾選擇瞭逃離……
小說的心理描寫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驚奇的描繪,對人性的觀察可謂洞燭幽微。女作傢天纔另類的筆觸,産生瞭驚纔絕艷的美學效果。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到耶利内克的代表作《钢琴师》。语言炽热繁多,文本沉郁冷峻,阴暗如黑洞。小说的心理分析深刻细腻,故事富于争议,情节涉及色淫欢爱,饮食男女。如同带有毒性的婴粟花,气味沁人却又让人无法接近。清凉的初秋,《钢琴教师》带来异国他乡的色彩斑斓。 ...
評分 評分看到凌晨两点,翻完了《钢琴教师》。还好不习惯耶利内克梦游一般的语言方式,让我得以跳过了大段对于女主人公晦涩心理的侧面描写,以及大量的比喻和象征。耶利内克用冷静甚至冷漠的表达,审视并向读者展现埃里卡的歇斯底里。 小说比电影优越的地方之一,就在于作者可以更清晰...
評分終於看完《鋼琴教師》,也在書末的十分之一才開始決定喜歡這本書,如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真的說得是『媚俗』這一個詞,而這本《鋼琴教師》講得是另一個詞,一種緊縛下的疏離,名之為『孤單』。 男學生只是個插曲,主旋律是彼此緊緊綁在一起、互相結合的母女關係,但...
評分終於看完《鋼琴教師》,也在書末的十分之一才開始決定喜歡這本書,如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真的說得是『媚俗』這一個詞,而這本《鋼琴教師》講得是另一個詞,一種緊縛下的疏離,名之為『孤單』。 男學生只是個插曲,主旋律是彼此緊緊綁在一起、互相結合的母女關係,但...
母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希望她成為高雅的鋼琴藝術傢,為自己贏得社會地位,因此壓抑她所有的世俗生活。女兒被壓抑之後,隻能尋求自我發泄,當她找到自身之外的發泄目標之後便變本加厲地虐待摺磨。女性追求自強的路上缺少外界的支援和社會的關懷,最後衍變成這樣一種近似變態的心理。
评分痛。痛。痛。刀片切下去的痛。
评分語義密集幾如槍林彈雨,但仍難掩狂熱語言激情背後的枯燥,這種激情甚至淪為純技術性的堆疊。把長幼、男女關係納入刻闆的權力秩序,令人厭倦。
评分女人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匪夷所思。
评分前兩百六十頁都在絮絮叨叨絮絮叨叨不知所雲,後幾頁忽然齣現SM情節是給我的福利奬勵我忍耐瞭這麼多頁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