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纲

中苏关系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 版的学术专著有《喜欢此商品的人还喜欢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3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朝鲜战 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李丹慧,1954年6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并担任《国际冷战史研究》主编。近年发表中苏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冷战史学术论文30余篇,并主编了《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2000年)、《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到对抗 ——中苏关系论文集》(2002年)等著作。

杨奎松 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共党史、中外关系史,现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1982年1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1987年2月至1990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任教,1990年12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革命史研究室主任。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史、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史。著作:《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沈志华
出品人:
页数:566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
价格:7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971983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苏关系 
  • 沈志华 
  • 国际关系 
  • 苏联 
  • 杨奎松 
  • 中国现代史 
  • 政治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是几位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的又一力作。他们在掌握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释。对于所有研究中苏关系或者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都是开卷有卷的。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作者多数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国内著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 沈志华主编 新华出版社 第一章 中苏建交声中的革命输出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冲进 P.4 最早表示欢迎俄国平民革命胜利的,是一批无政府主义者。 P.5 北洋军阀皖系风气所及也要成立社会主义研究所。 从最开始的对苏俄推翻帝制的喜...  

评分

中苏的红娘是共产主义,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中国崛起的背后曾经得到了苏联的助推。国家利益的怂恿,中苏这对夫妻关系也是起起落落。有人说,中国当初的一切都是苏联在背后的程序操作,而现在的朝鲜则是中国的翻版。我们不知道真相,因为保密工作做得确实出色。但是,听归听,别...  

评分

鲁迅诗云:“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迅翁此诗的真意,愚钝如我,不敢强作解人。暂且“盗用”其表面字义,加以改窜,用作中苏关系史的总结,曰:历尽劫波,兄弟不再;相逢一笑,能泯恩仇? 由沈志华来主编这部大书,再恰当不过了。数百万白花花的银子,换来无...  

评分

好的方面 1、以沈志华、杨奎松、李丹慧等为代表的本书作者,无论是在史观还是对史料的整体掌握和分析上都相当完美,值得钦佩。 2、本书对建国后的中国外交进行了批判式的反思和分析,难得一见,难能可贵。但某些地方似乎有前后矛盾之处,如作者在第三章谈到中国在中美苏三角关...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作者们曾赴中南海瀛台

评分

一个感受就是国际关系之中机关都别算的太聪明,再牛叉的精算师总有二逼的时候,特别是碰到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老牌作假高手;

评分

提纲挈领的梳理了整个中苏关系史,厘清了很多认知上的误区,很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中苏两党从团结到分裂的历史无疑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段悲剧,而其最令人叹息之处在于,在这段关系中没有任何一方是主动希望走向对抗的,悲剧却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究其根源,在于双方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对世界形势、自身需求的判断存在根本不同,而太祖和赫秃相对情绪化的性格则加速并加剧了分裂的过程。耐人寻味的是,直到中苏分裂已经公开化,中央情报局仍然认为双方的分裂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基于一个理性政府的判断。在西方阵营中这种情况确实不会发生,因为大家都是成熟的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决策的基本出发点。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苏从不分你我的团结到势同水火的对抗却并不是孤例,根源还是在于理想化的奋斗目标与现实性的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评分

第一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意,作者们曾赴中南海瀛台

评分

还是很经典的教材。虽然与时俱进的理论部分并不好,而且有些观点乃至私货需要自己鉴别。了解中苏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和冷战史的必读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