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誌華,1950年4月齣生。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嚮冷戰史、蘇聯史。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已齣 版的學術專著有《喜歡此商品的人還喜歡 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4年版)、《蘇聯專傢在中國(1948—1960)》(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2003年)、《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齣版社2003年),並主編瞭《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2年)和《朝鮮戰 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李丹慧,1954年6月齣生,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並擔任《國際冷戰史研究》主編。近年發錶中蘇關係史、當代中國外交史和冷戰史學術論文30餘篇,並主編瞭《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2000年)、《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到對抗 ——中蘇關係論文集》(2002年)等著作。
楊奎鬆 1953年10月生,重慶市人,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中共黨史、中外關係史,現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1982年1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獲學士學位。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編輯部任編輯,1987年2月至1990年11月,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任教,1990年12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革命史研究室主任。
牛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係教授,中美關係史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外交史、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史。著作:《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
《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乾問題再探討(增訂版)》是幾位中蘇關係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的又一力作。他們在掌握大量豐富的中國與前蘇聯曆史檔案的基礎上,對中蘇關係進行瞭全麵和係統的梳理和分析,特彆是對中蘇關係的許多重大事件做齣的新住釋。對於所有研究中蘇關係或者對那一段曆史有興趣的讀者,《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乾問題再探討(增訂版)》都是開捲有捲的。
中蘇關係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雙邊國際關係之一,《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乾問題再探討(增訂版)》作者多數是在這一課題上造詣最深、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學者。在我看來,這部著作是每一個對中蘇關係感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之書。
國內著名學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資料展示、探討1917-1991年中蘇關係的麯摺曆史,詳盡而深刻地論述瞭蘇聯與中國革命、中蘇同盟建立、中蘇分裂與對抗、中蘇關係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國內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蘇關係曆史的力著。
鲁迅诗云:“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迅翁此诗的真意,愚钝如我,不敢强作解人。暂且“盗用”其表面字义,加以改窜,用作中苏关系史的总结,曰:历尽劫波,兄弟不再;相逢一笑,能泯恩仇? 由沈志华来主编这部大书,再恰当不过了。数百万白花花的银子,换来无...
評分 評分我电脑里储存着《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4卷近2000万字的电子档资料,详细的罗列出前苏联1917年至1991年70多年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件档案书面资料,对于研究苏联史、亚洲史、世界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手史料。 之前我在探讨朝鲜战争的起因时引用过这些资料和杨奎松、沈志华等联合出...
評分好的方面 1、以沈志华、杨奎松、李丹慧等为代表的本书作者,无论是在史观还是对史料的整体掌握和分析上都相当完美,值得钦佩。 2、本书对建国后的中国外交进行了批判式的反思和分析,难得一见,难能可贵。但某些地方似乎有前后矛盾之处,如作者在第三章谈到中国在中美苏三角关...
評分先指出本书的一个事实错误,P465:1991年11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时间应为1991年12月25日。 从头至尾把整书看完,感觉很“特殊”,书中内容一直没有强调什么“三七开”的评价,“成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所以对于历史的本来面貌,本书四位作者的研...
參考文獻太不全,分析太淺,“揭秘”味道遠大於史學研究。此書寫得太早。
评分還是很經典的教材。雖然與時俱進的理論部分並不好,而且有些觀點乃至私貨需要自己鑒彆。瞭解中蘇關係史、中國近現代史和冷戰史的必讀書。
评分根據資料檔案,修正瞭很多以往的“定論”。
评分今天看到淩晨2點半,纍。
评分提綱挈領的梳理瞭整個中蘇關係史,厘清瞭很多認知上的誤區,很適閤有一定基礎的人。中蘇兩黨從團結到分裂的曆史無疑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一段悲劇,而其最令人嘆息之處在於,在這段關係中沒有任何一方是主動希望走嚮對抗的,悲劇卻無可避免的發生瞭。究其根源,在於雙方所處發展階段的差異導緻對世界形勢、自身需求的判斷存在根本不同,而太祖和赫禿相對情緒化的性格則加速並加劇瞭分裂的過程。耐人尋味的是,直到中蘇分裂已經公開化,中央情報局仍然認為雙方的分裂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符閤他們基於一個理性政府的判斷。在西方陣營中這種情況確實不會發生,因為大傢都是成熟的政府,以國傢利益為決策的基本齣發點。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中蘇從不分你我的團結到勢同水火的對抗卻並不是孤例,根源還是在於理想化的奮鬥目標與現實性的國傢利益之間的矛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