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1、 假使清代不是满人当政,情况又当如何? 同盟会要“驱除鞑虏”,光复会要“恢复汉室”,倘若大清王朝不是满人当政,这些口号不复存在,仅仅“平民权、建共和”,是不是有那么大的蛊惑力? 满清极端保守的部分皇室力量,对自己的统治和能力也不那么有信心,生怕汉人...
评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了不少相关图书,马勇教授的《1911中国大革命》是其中之一。在我看来书更像是“白话历史1911”,把那年发生的事情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历史真实总是比理论更加丰富、有力,加上马勇教授是理论基础很好的研究者,文笔也不错,书值得一读! 书里...
评分我们从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将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为是专为资本主义挖坑的,但后来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都似乎表示着这些国家的土木工程好像没有学好,挖坑时不小心发生了塌方,将自己给埋住了。 《1911中国大革命》讲的就是一百年前一个王朝是如何走到尽头...
评分由新星出版社推出的《马勇讲史》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共四卷,分别冠之以《觉醒》《维新》《国变》和《革命》的名字,既是对晚清自洋务运动以后社会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犯日益加剧之际,中国各阶层——人民大众、资产阶级、统治阶级按照各自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对辛亥革命那一年有几点直观的感受: 一是历史当事人在开展活动时大多都是基于自己的职责,只有少部分激进分子是为理想在奋斗,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事件朝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历史人物并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黑白分明,多数人是居中的,会根据事态的发展做出相应...
如果当时李鸿章抽出空接见一下孙中山;如果蔡元培听从了谁谁的建议给图书管理员毛润之加几块大洋的工资;如果胡适平等的和毛探讨问题,那么这一连串的偶然或许会改变历史的轨迹,但历史没有如果。这本书里面的每个人都换了一副面孔,不再是扁平的脸谱,而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和万历十五年一样,这种大历史的阐释方法都是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的历史书。
评分同类书中较好的吧。算是现在这个学术界中较负责任的一本书。对以前的一些偏见的纠正
评分以前受国共两党共同的革命史观影响,对晚清的政情和人物有许多脸谱化的印象。马勇老师这本著作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以温情和敬意的视角、清晰的史学逻辑结构,述论了晚清最后十年的历史,让今天的人重新认识清廷立宪回归主流的诚意和历史结局的蹊跷怪异以及先人特有的政治智慧,从而使华夏大地避免一场
评分革命党是非去清廷的心态,立宪派是对清廷的失望。我最感兴趣和想弄清楚的,是清廷和满洲权贵子弟的心态,以及做为马上被边缘化,最后被驱逐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势力,当时他们的实力是不是不堪一击而被迫下台,还是顺应潮流的主动隐退?曾看过一篇专访,好像此书写到这方面问题。在别的书中,我看到的甚少,其他书或影视作品大多展现其的颛顼无能。事实上,是不是即使如此,满清权贵仍有一定的实力,否则革命党为何还要制造恐怖炸死铁良?
评分以前受国共两党共同的革命史观影响,对晚清的政情和人物有许多脸谱化的印象。马勇老师这本著作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以温情和敬意的视角、清晰的史学逻辑结构,述论了晚清最后十年的历史,让今天的人重新认识清廷立宪回归主流的诚意和历史结局的蹊跷怪异以及先人特有的政治智慧,从而使华夏大地避免一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