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被中国媒体称为“用脚做学问”的“温三农”和“9亿农民的代言人”,是我国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创新研究的开拓者。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大项目环评专家。曾有11年工农兵生活和11年农村改革试验的经历。1996提出“三农问题”并在相关政策研究上做出贡献而于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世纪之初因身体力行推进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而获CCTV颁发“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因倡导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而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2005年“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被中国金融网公众投票选为“2006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解读苏南》内容简介:拨去流光溢彩的浮幻,苏南经验被我们“去意识形态化”地解读出的核心结论是:追求产业资本发展的地方政府内生性地发生公司化演变,所导致的“地方政府公司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得以结合村社内部化处理外部性问题的理性机制低成本地完成了地方工业化原始积累,并在随后顺势发生的适应产业资本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需求的市场化改制和金融资本全球化条件下,主导了一系列制度变迁……
温铁军的《解读苏南》对苏南经验的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主义”,两个“理性”,三个“占有”,四个阶段。
温铁军新书《解读苏南》的题目比内容更吸引人,而在读完后,不想隐瞒自己些许的失望。读完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述:读完减一星。主课题成因分析为主,专题报告一般,案例研究很好。失望者二,一是未谈及苏南民营经济特点和科技优势,解读不全面;二是宏观面上情况多,产业解读少。 ...
评分温铁军新书《解读苏南》的题目比内容更吸引人,而在读完后,不想隐瞒自己些许的失望。读完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述:读完减一星。主课题成因分析为主,专题报告一般,案例研究很好。失望者二,一是未谈及苏南民营经济特点和科技优势,解读不全面;二是宏观面上情况多,产业解读少。 ...
评分我学识有限,没法点评这样的大书,只能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温铁军于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八次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经济危机)的提法。前三十年未必那么差,后三十年也充满惊心动魄的危机。 这种就把国内“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国外“mz 自由、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评分温铁军新书《解读苏南》的题目比内容更吸引人,而在读完后,不想隐瞒自己些许的失望。读完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述:读完减一星。主课题成因分析为主,专题报告一般,案例研究很好。失望者二,一是未谈及苏南民营经济特点和科技优势,解读不全面;二是宏观面上情况多,产业解读少。 ...
评分我学识有限,没法点评这样的大书,只能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温铁军于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八次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经济危机)的提法。前三十年未必那么差,后三十年也充满惊心动魄的危机。 这种就把国内“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国外“mz 自由、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非常清晰的分析思路,全面、一环扣一环,且不陷于意识形态非此即彼的对立选择中。不过比较宏观,没有苏南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主要着墨于“苏南模式”这种典型经济模式。比较希望能在后记中看到一些心得式的调研手记,介绍一些调研方法和容易遇到的困难,也可作为他人研究的一个参考。
评分读完更能明白,苏南的崛起绝非单靠小群体的头脑与勤勉,是区域优势(沿江沿海,邻近城市工业布局)、村社理性机制、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等多重条客观件影响下,由乡镇企业的崛起拉开序幕,到外资大举进入,从而走向与岭南殊途同归的加工制造贸易的结构转变,与时代背景下的宏观波动和政策导向都是息息相关的。 下篇的专题报告有时间慢慢看。
评分很厉害的!要是再写得详细点就好了。环环相扣的: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战争-后发国家无从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永远的后发劣势和西方资本的霸权地位-国家和政府的利益考虑-城乡二元的利益争夺-村社理性-地方政府公司主义-随国际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而变动的国内经济状况和经营模式-意识形态的混淆
评分20140926-20191105-20191202苏南的工业化模式是新中国工业化模式的一个缩影,而中国数以万计的村镇经济则是数以万计块“中国向何处去”的试验田。如何解决原始资本不足,如何解决积累问题,如何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产融结合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风险,如何解决本土资源要素不足的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华夏历史上边缘扩张和不论武力输赢不断出现“夷变夏”的逻辑所在,“为了所有人的发展”。总体行文较散,但对张家港永联村的分析实为本书之亮点,所以给四星。
评分非常扎实的一本研究报告,其中有关中国经济由中央政府公司主义向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演变和转化的论述,跟张五常的县域经济理论可谓异曲同工;而其对苏南集体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社区和私人三者之间的博弈和互动的分析,也有助于我摆脱在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间非此即彼的片面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