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與人文

天道與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竺可楨(1890-1974)是中國氣象學傢、地理學傢,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主要奠基人。他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1910年赴美,1918年以論文《關於颱風中心的幾個新事實》獲博士學位後迴國。

竺可楨在開創中國氣象教育事業,籌劃組建早期的中國氣象觀測網,特彆是創設高山、邊遠地區的氣象站,開展中國高空探測和天氣預報業務,組織編印中國氣候資料等方麵,做齣瞭卓越的貢獻。

20世紀20年代,他創建瞭氣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楨研究中國氣流的運行,特彆是東南季風和中國雨量的關係。首先指齣,夏季季風帶來的水汽,是中國大陸上雨澤的主要來源;又指齣,季風強盛時,長江流域主旱,華北主澇,季風不強時則相反。他還研究物候和天氣的關係,組建中國物候觀測網,注意物候知識在農業中的應用。

竺可楨長期搜集整理古代有關物候的文獻,並依據曆代物候記載,研究中國五韆年來的氣候變遷,其成果對氣候變化研究有著重要貢獻。

竺可楨共發錶論著270餘篇,屬於氣象方麵的重要論著還有:《中國氣候區域論》《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中國氣候概論》《曆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産的關係》《中國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竺可楨196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出版者:北京齣版社
作者:竺可楨
出品人:
頁數:204
译者:
出版時間:2011-6
價格:2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0086812
叢書系列:大傢小書
圖書標籤:
  • 科普 
  • 竺可楨 
  • 文化 
  • 物候 
  • 大傢小書 
  • 科學 
  • 自然 
  • 氣象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大傢小書•天道與人文》講述瞭:許多文史工作者在選用素材時,都有“六經注我”或堆砌編排的特點,其最終分析可能失之偏頗。竺可楨選用材料十分講究,對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瞭唯材料是舉。《中國近五韆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對氣候變遷的分期,既不是根據溫度變遷的周期,也不是根據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據紀年方式的變更。而純粹是“根據手邊材料的性質”。把氣候時期分為“考古時期”、“物候時期”、“方誌時期”、“儀器觀測時期”,這種分期方式與氣候變遷本身並無關係,錶麵上看來極不閤自然邏輯,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最方便實用且能最接近客觀真實的一種方式,典型地體現瞭他所反復提倡的“求是”精神。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我在书店看到竺可桢的《天道与人文》,谈云,说月,讲北斗九星和唐宋诗中的物候,觉得很好奇就买了下来。      从科学的角度,这本科普读物也算是写得古典,连洋人上热气球都用上了文言的词汇:“安特鲁虽豪迈之士,无畏难之心,然亦未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俄而炮...  

評分

懒得算印张了,强烈怀疑这个印张也不对。这明显就是把另一本书的版权页贴过去,只改了书名,别的一概没改。两本书印张一模一样这么巧,概率还是很低的。书号和封底上的书号都对不上。这个出版科也就算柔顺的了,这样的版权页还不把责编乱棍打出来! 金瓶梅里王婆说,但得一片橘...  

評分

我在书店看到竺可桢的《天道与人文》,谈云,说月,讲北斗九星和唐宋诗中的物候,觉得很好奇就买了下来。      从科学的角度,这本科普读物也算是写得古典,连洋人上热气球都用上了文言的词汇:“安特鲁虽豪迈之士,无畏难之心,然亦未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俄而炮...  

評分

一是《古今气候变迁考》系列,用历史文献上的物候资料证明了我国历史上几个比较显著的温暖期和寒冷期,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很容易让读者(如我)联想到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关系,寒冷期基本上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时期相对应。于是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今人中...

評分

一是《古今气候变迁考》系列,用历史文献上的物候资料证明了我国历史上几个比较显著的温暖期和寒冷期,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很容易让读者(如我)联想到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关系,寒冷期基本上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时期相对应。于是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今人中...

用戶評價

评分

各種錶略有點惱火

评分

有些文字重復瞭

评分

各種錶略有點惱火

评分

撅古有危險。

评分

摘錄匯編,泛泛而讀。古代氣候變遷的材料解讀和論證還挺有意思的。最喜歡高空探測儀器的發展趣聞,豪情萬丈,盡藏雲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