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与刀》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提起了解日本,肯定就会有人推荐《菊与刀》,并且他还说不定会绘声绘色的说,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专家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刻解读,在后续的岁月里成为连日本人都认可的大作。据说要了解日本,这本书不可不读。所谓一手持菊,一手握剑的形象也被中国很多作者所热切...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 评分读书的时候就被无数人推荐的书。以前不屑于了解,后来想明白了,讨厌一样东西也应该弄明白原因,不然就是糊弄自己。 一边读一边想起了《聪明的一休》,本尼迪克描写的幕府时代与一休中的描写没什么差别嘛。 还记得桔梗店老板的卑躬屈膝样子吗?那时候商人是比较富裕的,但商人...
评分菊与刀这本书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这里并不想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本文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从没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更没有接触过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日本人。她只凭借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自己的文...
美国人的这种学术精神,真的让人佩服。
评分在日本一周没有听到一声鸣笛,将近40度高温上班族也西裤衬衣皮鞋,不停的擦汗,出租车司机也是如此。心想大和真是一个无比压抑的民族,才会在居酒屋如此放浪形骸。不给别人添麻烦,严于律己,自省,名誉与尊严,耻辱与复仇,应该是贯穿一个日本人的生死。自我压抑怎么才能找到出口?这样的人性真是一个绝对特立独行的存在,孤立于东西方之间。
评分多数文化研究很少注意研究文明所赖以建立的各种前提。这让我想起《狼图腾》中汉族人和蒙古人对狼形象认知上的巨大差异。不同民族生长的土壤不同,势必造就不同的走向。日本人的各得其所,耻感文化,情理,负恩,感官世界以及不连贯的儿童教育等等等等都是构成日本民族的拼图..翻译真的是晦涩难懂。
评分一名法国人在英国待了三周后,计划写一本关于英国的书;三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三年后,他得出结论,自己对英国一无所知。此书印象最深之处,一是美国人的视野,那时便愿意做这种看起来没太多实际用途的研究;二是经由专业人士的条分缕析,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妙感觉原来也是可以描摹和溯源的。
评分由于有形物质的缺乏而造就出的对无形观念的极端遵从。个人觉得崇拜自杀行为是藐视肉体价值的表现,与此相对的是尊崇精神至高无上的统领地位。正如菊的典雅和刀的锋利,这个国家具有极端的二元性。撇开国仇家恨,对这个充满矛盾和消极美态的小岛国的评述,我觉得这本书确实算是比较客观全面通俗且没多少废话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