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与《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我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内容观点自认为分析中国老社会的构造(或云结构)有精到之处。——梁漱溟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胡秋原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乡村建设理论》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中国文化要义》多次加印,累计印数达36000册。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一、成书的背景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要义》成书于1941到1949年,期间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可谓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段时期。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始终处战乱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的冲击,知识分子试图突破几千年来中国社...
评分5p 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不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然一旦于人生道理若有所会,则宜不复多求。 5p 见解思想多产生于问题刺激,行动反应之间。然却须知,尽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劳攘于眼下解决之中,是产不出什么深刻想法的;该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才...
评分梁先生确实是一个新起点,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新起点。 其一、揭开了中国文化活力之根源,并回应西方; 其二、身体力行乡村建设,立乱世而不移志。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回归孔孟,安置心灵; 2、从孔孟之精神出发看现代社会中的新伦理,形成新共识; 2、从族群整体竞争...
评分梁漱溟先生似乎是在做一个逻辑推理题。不尽信其言,却深感其志。 崇儒者,求其通,启三代,礼三统。近世儒者,莫不如此,如冯友兰先生之“理”,如钱宾四先生之“道”,如梁漱溟先生之“义”。求大道,易失于枝节。往者胡适先生评梁先生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评分我愿意用这个标题总结梁先生对中国人生活精神的全部分析。 这句话是梁先生书里面的,越咂摸越有味道。 从文化上疗救我们这个民族,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梁先生戮力乡村建设的年代,不适合,解放后三十年那个强敌环嗣只争朝夕的年代,不适合;现在呢? 像梁先生这样大开大合...
伦理本位。
评分伦理本位。
评分集东西方stereotype于大成之书。以西方文化样态为参照体系,却预先就带着情绪与傲慢,凡涉及西方文化特征之处,几乎都是罔顾事实,自说自话——否认西方有家庭(伦理)甚至否认西方有伦理学;否认西方有职业分化,认为西方人没有“向内探求之精神”,只重器物,全然晚清大臣口吻——例子不胜枚举。西方的“东方学写作”是建立在殖民的傲慢与种族的歧视之上,从黑格尔等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就可见一斑,而中国的“西方学写作”(姑且称之)则是建立在老大帝国对于传统抱残守缺、沉迷不破的迷梦之上,可见“中国梦”传统渊源。而在涉及中国文化要义研究的部分,又是预先带着立场,站在唯物史观的对立面,一切写来,皆是意气。此书意义,在于看晚清民国时期古典士人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处境与心境。
评分只能给5星啊,以后要重读
评分有创见,时常让人眼前一亮,为了讲清楚问题显得啰嗦了些但能看出梁先生严谨的作风,但是让人无力吐槽之处出现的频率也不低,先生相当有高级黑的潜质。总之,就我个人而言,尽管能从书中学到不少,但却喜欢不起来。这并不是三观同不同的问题,因为虽然我不喜欢儒家,但是却是天生地接纳、溶解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那一部分,这就是集体无意识。而且我从来不是拒绝真理的人。不过自己是否真懂了梁先生又是一回事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