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等。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统一的行省制。制度上突出了民族区域与其他区域在族群、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政治上不同于民族自决论和民族国家内的联邦论,没有否定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内涵上不同于族裔民主主义的政治原则,因为自治体并非完全建立在族裔范畴之上...
评分汪晖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了自己批判“东方主义”的态度。在行文中,也多次直接引述当代中国国家的政治化术语,如“社会主义”。 这本书如果直接翻译给外国人看,我觉得八成会当成政府内开明者的回应。 我喜欢汪晖的写法,先写正文,再谈研究方法。我的毕业论文也是这么写的...
评分上篇《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很不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为何西方人看西藏问题会有如此片面的感觉——无知造成的冲突,外加新型的冷战政治,也提出了当前西藏全面世俗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中篇《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学术气息过浓,感觉较难融入到文章的人类学话语体系...
评分【西方西藏学】 早期传教士去西藏的目的是寻找失落的基督徒,他们认为西藏人就是 12 世纪传说中的、曾经战胜了异教徒、波斯人和米迪亚人的翰王的后裔。 在赫尔德看来,佛教起源于温暖的南方,在暹罗、印度等地方也显示出慈悲、厌战、隐忍、柔和与滞怠的特征,但藏传佛教却由...
评分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引入萨义德的东方学观点:“(西藏文明)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把西藏问题归结为美帝的险恶用心和霸权,zhangdu份子原教旨主义和对权势的追求,西藏世俗化市场化的冲击,以及把西方文明作为对立面视为整体一块等等,无疑也是以汪晖为代表的汉族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投射,全书更刻意回避了中共政权对西藏历史和现状的作用影响,仿佛中国不存在共产党这样组织似的。整体而言略作留意的浏览足以。
评分五年前从自由主义角度读就觉得满纸荒唐言,读不出东西。现在从反思威尔逊体系,重新理解多元帝国和冷战体系的问题出发,就觉得还是在那时就提出了很多洞见的,尤其是对照某田,更觉得唏嘘。但“跨体系社会”能称为解药吗?我没被说服。
评分被骗
评分各种捉襟见肘,为毛硬要写这种自己不懂的东西。。。
评分批判“公法观-普遍主义-东方主义”。但“跨体系社会”的概念似嫌大而无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