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康德著作注释本”系列是中译者将康德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注解后推出的单行本系列,对于专业人士的研究和非专业人士的学习,皆有极大助益。
康德的哲学统治了整个十九世纪的思想,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开宗立派的人物。此线直接的后继者为费希特、谢林,至黑格尔达到顶峰。然而康德哲学的影响力远不止仅仅局限于德国古典哲学。哲学史上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康德哲学是“蓄水池”。以前的哲学流向康德...
评分商务印书馆出过不少好书,不过在西学方面,有时候很自恋,常常敝帚自珍,把一些当年宝贝、如今破烂拿出来重印以提高“逼格”。 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很有一部分书即如此。尤以蓝公武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为典型。市面上那么多译本,忠实于原著的、更流畅的有好多,想...
评分康德的哲学统治了整个十九世纪的思想,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开宗立派的人物。此线直接的后继者为费希特、谢林,至黑格尔达到顶峰。然而康德哲学的影响力远不止仅仅局限于德国古典哲学。哲学史上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康德哲学是“蓄水池”。以前的哲学流向康德...
评分好吧,为了往我的小组拉人来发“评论”,我虽然是念哲学的,而且是研究生,但是不一定毕得了业,各位认清。这是课程作业的节选,好歹每日每夜读过一整个夏天,用全人类的智慧来武装自己,我可是尝试过的。以下是正文 在导论中康德就明确表态这部书是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
评分向康德疯狂进攻之《纯粹理性批判》 从寒假开始,已开始康德著作的系统精读,估计康德的书和关于康德的书一共下来要读15本左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完。手头现有的康德资料不多但基本完整。有: 1、 邓晓芒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写得过于晦涩,但并不难懂
评分康德哲学还有着那种古典精神的宏伟感,读康德虽然艰难,但可以享受到一种恢宏的崇高感。这完全不同于当代理论的那种解构消解的快感,那种仿佛精巧地捅破一座大厦的嘲笑奚落般的沾沾自喜,那种好像指出了明显但被忽视的世界阴谋的那种“造反有理”的自负。 “那些假装出来的冷淡主义者,无论他们如何想通过把学院语言变化为大众化的口吻来使自己无法辨认,只要他们在某个地方思维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回归到他们曾装做极为蔑视的那些形而上学主张上去。”(别看别人,说的就是你,杜威!) ps。林晖老师让我们光序言和导论写了一万多的读书笔记……不过康德的文笔也是很棒的,文字很晓畅
评分花了一个月二刷康德纯批,经典文本全是细节,第一次看都没有留意。李秋零的版本封面设计非常漂亮,但是翻译还是没有邓晓芒好(虽然是参考了邓译本的),所以扣一星。康德哲学的确深刻,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含混得不行,尤其是在沟通感性和知性的中介这块地方。想象力到底是什么?和感性和知性分别有什么关系?图型是否太过神秘?形式逻辑是知性的普遍规则,它来源于知性吗?还是先于知性?因果性是先天范畴,那么物自体给主体的刺激不是一个因果过程吗?下面半个月再读第二、第三批判。
评分看不懂。
评分第二次读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这真的是当之无愧的神作。我读过最好最好的书,没有之一。越读越能发现它的好,并不是说它得到了多么完美的结论,而是在于它的问题意识、视野和架构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