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柯,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目前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刊,人物版设“钩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钩沉”被评为《冰点周刊》最佳专栏。期间文字在此集结成书。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此次修订版中,汇编了钱理群先生专门就本书内容在北大所做的演讲,解析深刻生动,勾勒民国风骨,引起很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外补充了作者徐百柯的八篇精彩文章,涉及到了严复、胡适、卢作孚、季羡林等人物,探讨了科学院、初中教育、大学中文系等话题,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
钩沉曾获2006年最佳专栏奖,当时的获奖词如下: 一个出色的专栏,最难得的品质在于“吾道一以贯之”。徐百柯的“钩沉”专栏就符合这种品质。从《冰点周刊》创刊之日起,他独自承包了这个专栏,从历史记忆深处,为今天的人们钩出一个个已被遗忘的人物和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评分发现那些真人 (山水间读《民国那些人》) 2004年6月,《中国青年报》全新改版,最大的惊喜应该是1个版的冰点特稿扩为4个版的冰点周刊,从此每周三成为不少中青读者的期待。在周刊众多栏目中,人物版的“钩沉”堪称冰点中的亮点,年轻的徐百柯担纲主笔,出手不凡,在故纸...
评分对《民国那些人》,既有好评如潮,也有浅薄的质疑和失望的叹息。 书是由报纸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的,每个人只有一千多字的篇幅,对于历史知识稍丰富的人,的确浅薄了些。况且,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中,谈到某些人时,又只能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让人不能不有隔靴搔痒,浅尝辄...
评分 评分还是钩沉了许多名校、党派外的学者贤人,已经很好了。 材料选择精当简短,既是优点,也让人不满——因此说砑光略影,好的说了,魏晋风度、高山仰止、让人唏嘘,另一些方面,则限于篇幅、乐得为名者讳了。 呵呵,或者是我狭促,对剂量多些的甜蜜揄扬会心生腻烦 图很好,以往看...
回不去的时代,到不了的我们。
评分民国范儿
评分读罢也不禁油然而生向往之情啊。徐记者功课做得挺足,写得也流畅明白,适合刚开始想了解民国时期历史的读者(比如我:P
评分小航航一定要看!
评分蛮好的科普知识,钱理群北大演讲真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