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

主要作品有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1932)、《第三个冬天》(1936)、《白昼之光》(1953)、《太阳从何方升起,在何方沉落》(1974)、《在河岸上》(1994)、《路边的小狗》(1997)、《这》(2000)、《第二空间》(2002)、《俄尔甫斯和欧律狄刻》(2002)等二十余部;政论集《被禁锢的头脑》(1953)和散文集《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幻象》(1969)共十余部;长篇小说《伊萨谷》等两部;《波兰文学史》以及多部译著。

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品人:上海贝贝特
页数:192
译者:黄灿然
出版时间:2011-11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86710
丛书系列:米沃什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米沃什 
  • 诗歌 
  • 波兰 
  • 文学理论 
  • 波兰文学 
  • 诗 
  • 外国文学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米沃什向来直接,甚至简单。他有能力把诗歌的快乐归还给普通读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本书中,他则使你怀疑我们时代知识阶层最大的罪孽,是害怕明显的东西。

──《名利场》

[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中以某种平静、卓越的才智说话,这使得他所作(关于诗歌)的辩护……成为我们时代的一部经典。

──《星期六评论》

米沃什这六个讲座的重量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诗的见证》以其浓缩和简洁阐述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诗学历史哲学、哲学和美学的钥匙。当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对二十世纪困境的最深刻反应之一。他反对各种一般见识,这些见识认为我们文明是没有前景的,而文化的异化则是可无逆转的事实。他的反对,对他的波兰读者来说似乎可能更自然。毕竟,在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当代诗歌不止一次地证明它是社会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它发挥见证现实、抵抗压迫和成为希望来源的作用,这作用不是抽象原理,而是很多人具体和亲身的经验。

──《新标准》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1448.html 死亡并非是最大威胁;奴役常常才是。 其实,“那片空白”早就没有了诗歌,它在地理标注之上,仅仅如此,“里面帝国纷纷崩溃,曾经活着的人现在已经/死去”,这是欧洲呈现的没落,这是诗歌文明在现代技术世界里的没落,...  

评分

陈词滥调——诗的敌人 凌 越 在《诗的见证》第二章《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中,米沃什以极为尊崇的语气介绍了自己的堂兄奥斯卡·...  

评分

评分

评分

从生物学课(意味着科学世界观的胜利)、诗人与人类大家庭的割裂等角度探讨了二十世纪诗歌具有阴郁、末日式音调的原因,并试图调和自波德莱尔后的现代诗与古典主义之间的争辩关系。 但米沃什也并未对战后现代文明的脆弱而感到绝望(它所呈现的诗歌面貌大多无非是一句碎语或一个...  

用户评价

评分

为诗人高贵的灵魂和他应有的对未来的职责,为那灰暗的世纪,为不死的天真。 “诗人是对世界的求爱者,他不断地想触碰世界,而不得真相。” 满书都是Quote,感觉再读十遍都可以…

评分

见证者,末世论,想象力~~~~~~~~~~~·

评分

在入境处等叫号,然后基本上看完了。虽然很多观点都赞成,但坦白说文章写得一般(不全是翻译的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写二十世纪广为人知的事实和公论,比如世界观的坍塌,科学的毒性等,但关键地方却又没有很深入有力的论述——我读完还不很能确知“诗的见证”何以成立。中间几章比较值得一读。

评分

待二刷。。

评分

“不是因为我们见证诗歌,而是诗歌见证了我们。”米沃什反复提及了作为诗人的责任,黄灿然先生在译后记中称其“孤身奋战,近于先知”。个人以为,这点如果和同为波兰诗人的辛波斯卡的诺奖演讲词的最后一句——“看来艰巨的任务总是找上诗人”——对照来看,真是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