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在当代中国也许是最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尼采传入中国至今已百年有余,经历过多次的“尼采热”,影响广泛而深远,且经久不衰。尼采对20世纪欧美一大批重要哲学家、思想家产生过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思想界,这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思维方式、具体的当代历史语境等,都对尼采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一种特殊的需求。
尼采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挑战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归结为人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引起人们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人通过文化而掩盖了人自己的局限性,将弱点美化为优点。为了避免人性的弱点,他用“超人”理念,用“视角论”(Perspektivismus)和系谱学的方法,来弥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真实性方面的不足。尼采对人的局限性的思考可以为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思想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卷内容为《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该书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同时也流露了他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全书用格言体写成,分两卷。第一卷共九章,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卷的两个部分《见解与箴言杂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继续了在第一卷中开始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批判。尼采一方面肯定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寄希望于“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取自最近在看的《人性的、太人性的》:每每隽秀短文,总会让我产生醍醐灌顶的冲动。括号前为所在章节。尼采的大部分文章都采用的是格言体,是以一种片面的、主观的类似于演讲的思想启发为主;因此内容与用词不免偏激。只需欣赏他对于社会、道德、人的揭露即可,不必过于深究。...
评分人们感觉他(天才)的痛苦很夸张…… ----------------------------- 人们总是说,诗人、艺术家(或曰文人)总喜欢夸大自身的痛苦。 却不曾听说,有人认为别人夸大了自身的幸福和快乐。 我们无法体会看似风平浪静的诗人内心的狂躁与激越,于是,总认为他们喜欢夸张自己受到...
评分最怕漫游者开始写自言自语的诗句 因为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不得不为又一次的黄昏降临而落泪 ——what am I? 是谁在拽着我 撕扯我 往下坠 坠落 当我跌到井底 我才发现 是我自己 是名为懊悔的自恋的虚幻的影 “愧疚就像是狗咬石头似的愚蠢” “人们都经历得太多而深思熟虑得太...
评分Religion and government As long as the state, or more precisely, the government knows that it is appointed as trustee on behalf of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ir minority, and for their sake considers the question whether religion is to be preserved or eliminat...
评分人周围有很多人,形成了很多种关系。亲情、爱情、友情以及邻里情、同事情都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满足了我们的情感需求。 而人生难免起起伏伏,周围的人告慰拥抱,尽彼此的情分、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互相帮助,令人动容。 但是,人啊,你只能自救!因为有一条路只能自己过关斩将、披...
比较零碎,看过之后已经忘了具体内容
评分上部还算顺,下部读得太吃力了。
评分太零碎了,我不可以...
评分四星半
评分终于读完这个译本了。这就是他的纪念碑和开端,从此尼采开始漫游。许多格言和短文让我摸不着头脑,但更多的是鲜明的寓意和比喻,之后尼采的许多惊人的洞察都在此发端。“平安在我周围,喜悦一切近在眼前的事物。”“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形而上学和生活,和整个生活的关系被拿来拷问,还有道德感,责任感,自由意志,必然性等等。语言中是否藏着整个哲学神话?道德感的起源与传统,集体,以及人类对往昔一切的遗忘。赞美起源,这是形而上的事后冲动,是对历史的思考中重新生产出来的,让你完全觉得事物的开端矗立着最有价值和最根本的东西。教士和教师对人类理性的滥用,让地球变成了苦海!自由独立与生存的强健感的关系!人是虚荣中的虚荣,是世界的喜剧演员。压制和诽谤感官的宗教始终被感官折磨!保罗仍旧是上帝的迫害者。人,锁链和动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