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捲伊始,首先要嚮讀者錶明的是:這是一部哲學書。而在說到“哲學”時,筆者每每會感受到兩種不同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筆者認同一個古老的傳統,亦即像喬治·米德那樣深信,“一個時期的哲學總是解釋這一時期最可靠的知識的嘗試”。但筆者同時也認同哲學的當下處境,即認同魯迪格·布普納所陳述的一個事實:“哲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變得越來越謙遜。它的曆史越長,破滅的希望越多,哲學錶現得便越是矜持。”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情緒貫穿在此項研究的整個進程中。對此心有靈犀的讀者,或許在閱讀本書時會萌發諸多的同感。
接下來還要說明,這裏所嘗試的是一項概念史或問題史的研究。它帶有一個方法與內容上的雙重現象學思路軌跡:在研究方法的意義上,它是對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便提齣的所謂“文獻史應當成為問題史”之要求的順應:這裏所進行的是對一個哲學問題、並且是對近代歐洲哲學基本問題發展曆史的追蹤研究。除此之外,它還在課題內容的意義上應和瞭馬剋斯·捨勒的一個未竟意嚮,即撰寫一部“關於人本身的自身意識的曆史”;它應當是一部“人類自身意識在曆史的突齣點上隨著新的躍進而完成的成長上升的曆史。”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搞現象學的大佬..自識與反思就是作者從概念史與觀念史脈絡下,發起的有關對自身意識與自我認識近代哲學下的分離至當下語言哲學交互融通下的變化論述。而反思如何可能,亦伴隨從本體、認識論、語用學三層逐級演進。不可不為接下來索引的好資料。。
评分說實話,剩下的一分是,因為小半沒看明白。現象學這個龐然大物,我怕怕。
评分冗長
评分讀著挺纍,但是很過癮。。。
评分搞現象學的大佬..自識與反思就是作者從概念史與觀念史脈絡下,發起的有關對自身意識與自我認識近代哲學下的分離至當下語言哲學交互融通下的變化論述。而反思如何可能,亦伴隨從本體、認識論、語用學三層逐級演進。不可不為接下來索引的好資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