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学发展史上,常州今文经学是值得重视却又少有研究的一派。作者对常州今文学派产生、兴盛的“内在理路”和“外部环境”做了互动的分析,认为18世纪的今文运动深深植根于区域性的社会活动之中。这本书实际是在深入探讨“思想”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变。它是一部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力作。
艾尔曼,1946年出生,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与日本文明史等。
书还没有看完,但是让我最崩溃的是译者太不负责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翻译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书,其中人名、地名居然要翻译成想当然的音译。我不知道这样的翻译是怎么通过出版社的审核的。 举例: p58,1615年,庄有廷(音译)为庄起元的文集作序。 p65,无锡在1724年以前还...
评分pp.232 Item 7-9 in column 1 should be as below: 7. Home state as inner and other Chinese states as outer 8. Chinese states as inner and barbarians as outer 9. Bararians ascend to nobility "Sung Chün" (宋均) in column 2 should be Sung Chong (宋衷). Item 4-9...
评分pp.232 Item 7-9 in column 1 should be as below: 7. Home state as inner and other Chinese states as outer 8. Chinese states as inner and barbarians as outer 9. Bararians ascend to nobility "Sung Chün" (宋均) in column 2 should be Sung Chong (宋衷). Item 4-9...
评分 评分pp.232 Item 7-9 in column 1 should be as below: 7. Home state as inner and other Chinese states as outer 8. Chinese states as inner and barbarians as outer 9. Bararians ascend to nobility "Sung Chün" (宋均) in column 2 should be Sung Chong (宋衷). Item 4-9...
看在序言的份上加一星:观点不喜欢,但至少说得透彻。这书最大问题是试图建立思想-政治的直接联系,忽略了传播环节,所以具体问题上论述都比较弱,例如对于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处理就很草率,好像庄刘两家的几句论述就能决定和珅倒台一样。另外关于乾隆时期党争的历史知识背景也大可商榷。
评分力图打通常州今文学派产生的外部背景和内在思想脉络。概言之,明末清初江南宗族的崛起壮大以及族学和联姻机制为庄氏学说的传承预备土壤,与和珅的斗争触发了庄存与的公羊学转向,此一脉思想通过融考据学和公羊学为一体的刘逢禄而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帝国控制非血缘性组织的能力愈弱,超越宗族的士绅团体聚合反过来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全国性扩张(林满红则将其壮大原因归结为银贵钱贱危机)。看得好累,填补了学渣无数的知识空白⋯⋯
评分作者在思想史研究中企图打通思想流派出现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将思想史与社会史作知识社会学式的探究,这些努力显而易见,也比较成功,只是作为历史学家,在纯粹的功能论和纯粹的意志论之间如何找到中间地带,这点上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我觉得他还是偏向了功能论的取向,所以有些遗憾。
评分话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这套书我基本上一本不拉了。
评分通过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学术史,有借鉴价值,但对于思想史本身的论述偏弱。翻译质量差,译者的史学功底值得怀疑,许多人名都无法还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