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 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本书出版前言) 本书所称的“清日战争”,中国依传统,通常以战争爆发当年的干支纪年称为“甲午战争”或“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则命名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日清战争”;欧美各国命名为“First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源于清日两国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
评分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情是,这是一本“不动声色”的资料书,从中几乎找不出比教科书尺度更大的感情表达段落,其内容大致是自日本国内收藏文献中梳理出的与甲午战争前后历史有关的文字、图像与表格。不过正因此种异于往常的角度,它的面世也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也许能够挤进研究者的...
评分忘风而逃,一触即溃.整个民族的士气荡然无存.只有北洋舰队做了一下抵抗,然而也是全军覆没. 所搜集的材料非常翔实,有过程,有细节而不是情节. 丁汝昌真是悲剧,但是他也没有其他的选择,降是死罪,亡会连累整个家族,只能一死.不过看了书里日方的材料,也算才明白为什么日本对他的评价...
评分如果历史都能用这么多的史料来清晰地呈现,而非一家主观之言,那么摆事实比讲道理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本好书,开创历史之书。 呈现给你的是尽可能全面的战争过程及双方背景,因史料之细琐,你可察到清国底层民众的真实面貌。 由此,你会去联想去探究,那个时代,或者古代中...
评分今年的9·18纪念日比较特别,因为它的前一天9月17日正好是甲午海战110周年。两个同为遭日本侵略之辱的纪念日如此一前一后,且不说还有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如此多的国耻纪念日,我们究竟该纪念什么? 110年前的9月17日是不应当被忘记的。日本,这个一个半世纪...
材料翔实,再怎么也是史学而已,而且无论是文字、图片,都没有史料出处标注;史识扁平,皇汉而已。没受过人文学科训练的人搞史学,也只能让没受过人文学科训练的所谓爱好者看看吧。
评分用日方资料堆砌起来,站在日方的立场,全书的结构也很古怪.
评分一般,史料出处无有,无任何自己的考证,唯书后表格聊备一读
评分甲午战争.臣民必败于国民.这不是几艘铁甲舰,几尊克虏伯炮能解决的.清帝国只在意自己的疆域,后来疆域也不在意了.皇室只要维持自己的利益.说到底,清帝国-中国的疆域只在紫禁城一隅而已.而维持这一隅的运转用不了多少银子,赔款也好,贪污也罢,并不能损伤这个小机器.洋人是讲公理的,平民军兵请他们随意处置吧.除了布尔什维克,其他的洋人最终都会保全皇室.那么朝鲜,台湾,安南所发生的种种,与自己又有何干呢?理解到这一层,则知道皇室的底牌与臣民的心态.
评分枯燥,无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