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著有《文学与政治》(1982)、《现代主义与意识形态》(1986)等。
这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诚如译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言必称现代性的时代。人们常常使用现代一词去指称十八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科技与理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二十世纪一直到今天,这个词在大众的认知里又被更新为互联网的普及及其...
评分抓住资产阶级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划分,以及“时间”这个关键词,还是能尽量把握一下全书的观点。不过很多地方确实是模糊地读过去,没办法搞清楚,历史和词源这两个分析角度并不友好。导言和第一章现代性概念的起点很高,导致读二三四章的时候心里不是很舒畅,落差有点大...
评分这本书,是看王宏宝的现代西方美学史视频中推荐的,看到了后现代这一篇,只感觉篇首和篇尾有意思外,其他都记不住。个人感觉,不如伯曼写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好。举例太多,过于分散,观点不知就里,可能我比较懒,没研深。不像伯曼的重点分析,举的例子很少。。。。...
评分如果不首先指出导论中的两个错误,我将无法写出本书的笔记,因为我认为这两个错误对于本书的结构来说是根本性的。这两个错误分别是: 1.对超验的错误想象。 2.时间概念的模糊不清。 关于第一点,作者的表述是:“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
评分理性主义的进步概念同对价值观念普遍与永恒性的信仰绝非不相容。十七和十八世纪期间,即使是最真诚的进步主义教条派也毫不怀疑他们的价值体系与价值判断的绝对有效性……进步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和理性的启蒙有助于人们更好、更有效地理解那些恒常边在的价值观...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说是五副,其实是十副,每副面孔都要乘以二,为什么?因为作者的基本视野是二元的:一个是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另一个是美学—道德的方法。所以才有反现代的现代性。至于附录文章讨论“现代化”,实在有些败笔意味,因为作者不假思索地使用这一术语,却忽略了“现代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
评分很好的一本美学参考书。。。帮大忙了~
评分不是很理论,写得很通俗。
评分越来越抗拒此类书,脱离政治经济社会谈的历史只是历史概念,旁征博引概念混乱最终什么也没厘清,看完更糊涂,不看更清楚。除了资主主义时间问题那部分(线性、均质、可测度,时间就是金钱)外,对我没太多有用的,对媚俗那部分也不很同意。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的辩论要等看了丹再说。
评分现代性首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于是理论家们纷纷寻找源起与影响,在这点上,关于现代性的最早起源(在文学领域),卡林内斯库与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各持自见,很有意思,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吊诡。非常喜欢关于媚俗一章的批判,私以为,一切深刻理论,皆从批判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