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

伯林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以赛亚·伯林1909年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20年迁居英格兰,其后一直受牛津教育,后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于牛津。他甚至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学术象征,圣约翰学院的哈克博士回忆起1960年代的牛津生活时说“伯林论政治思想史的演讲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传奇。他在牛津大学最大的一个讲堂做演讲,那里总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学生挤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谈,不用笔记,向我们妙趣横生地介绍欧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声音响彻讲堂,一出伟大的思想戏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时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态、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所加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写大部头专著来阐发他的想法,他写的更多的是一些长篇文章,这些文章也非直接阐述理论,而是旁征博引地评论哲学史、观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响到一般学者的思考。他极有见地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维柯与赫尔德》、《自由四讲》及《俄国思想家》等等,以透彻的洞察力澄清了现代观念的许多基本问题,使人们重新发现了维柯、赫尔德、哈曼以及一大批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尤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的长篇论文《刺猬与狐狸》、《历史的必然性》、《丘吉尔在1940年》、《罗斯福》等已是欧美知识界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具影响的政治哲学家的地位。

伯林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他曾任牛津沃尔夫森学院的首任院长,并任牛津多个学院的教授以及欧美各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员;1974年至1978年则任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长。他兴趣广泛,言锋锐利,是知识界著名的大谈家;他的好朋友有W. H. 奥登、斯蒂芬·斯彭德、斯特拉文斯基、纳米尔等人。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二战期间他任职于英国政府,1942-1945年任驻华盛顿英国使馆一等秘书,1945-1946年则转任驻莫斯科英国使馆一等秘书;他回忆起在莫斯科的一年,特别提到那儿的“寒冷”,而且不能会见非经官方安排的友人。不过让他庆幸的是,他终于和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见上了面。后来,他在另一名篇《和俄国诗人的聚会》里生动地叙述了当时的场景。作为一个俄国出生的犹太人,以赛亚·伯林与美国俄裔作家E. 威尔逊、纳博科夫等人声气相通,一生推崇俄国诗歌和文学。为了维护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声誉,他甚至给《泰晤士报》写出一封读者信,与一位抨击帕氏的评论家展开争论。

伯林的去世标志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已成为过去。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加] 伊格纳季耶夫
出品人:
页数:409
译者:罗妍莉
出版时间:2001-9
价格:19.2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80657247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记 
  • 以赛亚·伯林 
  • 伯林 
  • 自由主义 
  • 哲学 
  • 人物传记 
  • 知识分子 
  • 历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以及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写成的伯林生活传记。在晚年,与不同的仰慕者共同追忆自己的一生,几乎成了伯林的生活。他也从中体会到某些乐趣。这里呈现出的是个活生生的伯林。纪实性是这本《柏林传》的特点。它既不是门徒对大师言行的追忆,也不是从文献中重建出来的伯林,而是伯林所回忆的伯林。读者将看到的是一生没有克服自卑感的伯林,一个极有女人缘却因自卑而逃避并对她们造成伤害的伯林,一个通过与朋友的妻子私通才恢复自己在性方面自信的伯林,一个喜欢交响乐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的伯林。有的地方显得像喜剧,有的地方却像传奇。他的苏联之行,他与阿赫玛托娃的彻夜长谈,她对他的期待,他的造访给她的生活乃至她的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因他从她的生活中消失而产生的怨恨——这个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思考方向的人生插曲,被描述得极富悲剧性和传奇色彩。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英国思想家柏林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五日去世。大量的报导与纪念文字,随即在世界各类新闻媒体与文化刊物上出现。他生前所享的声望与赞誉,超过了一般的学者;他死后所引起的注意与评论,在跨越国际之余、也远远超出了学院的藩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身兼学者、记者、作家三重身...  

评分

严格来说是从以赛亚·伯林那里开始注意俄罗斯文学的。当时在读的是《伯林传》。伯林在俄罗斯思想史的研究上造诣很深,在他的传记里不可能不提到俄罗斯思想文学。 他出生于沙俄时代,二战之后返回故里。在当时的苏联,他接触到了曾经名扬欧洲现在则寂寂无名的俄罗斯文人们。里...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写得非常好。不过译者有几个错误,一是把《卡尔·马克思》所属的“家庭大学文库”音译成了“‘荷姆’大学文库”,另一个是《先知三部曲》的作者多伊彻的名字翻译不统一。但总体译笔相当不错。写出了困扰伯林的几个矛盾:1.喜欢世俗,喜欢“现实感”,却生活在牛津,与世俗保持距离;2.希望自己毫不妥协、不屈不挠,却“无法将自己变得简单”,也就是他说的狐狸跟刺猬的矛盾,作者认为伯林的内里其实是刺猬,他的“一件大事”是自由及其背叛;3.希望自己是深刻的、严肃的,却赋性善于综合而非学问,善于发散而不是持久的抽象说明,他常为此苦恼。他认为“关于人类事务的所有核心信念都源于个人困境”,他自己的信念则大部分源于他的犹太人出身,这使他对积极的自由和普世价值保持警觉,犹太教不是普世的,犹太人一旦被同化就意味着种族的消灭。

评分

#豆瓣阅读# 4.7 分。扣人心弦!从叶礼庭进入伯林的生活始、终于他同伯林的最后一次对话乃至经历其身后事,是一本并不刻意站远的传记作品。叶礼庭也着墨在伯林的诸多矛盾之间。他兼具犹太-俄国-英国的三重身份,在外界看来如狐狸般不近身为任何东西疾呼、而其内心如刺猬般难以动摇地坚持“自由”(消极自由)。他喜欢也善于社交、敏捷深刻却苦于少有专著、试图努力却最终放弃。这些多少都是为伯林驱散其外在印象上的重重迷雾。而且叶在写伯林的同时也涉及了二十世纪的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当然是服务于传主的经历,其中印象最深还是伯林和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写得好,而且翻译也好。不错读。

评分

写得非常好。不过译者有几个错误,一是把《卡尔·马克思》所属的“家庭大学文库”音译成了“‘荷姆’大学文库”,另一个是《先知三部曲》的作者多伊彻的名字翻译不统一。但总体译笔相当不错。写出了困扰伯林的几个矛盾:1.喜欢世俗,喜欢“现实感”,却生活在牛津,与世俗保持距离;2.希望自己毫不妥协、不屈不挠,却“无法将自己变得简单”,也就是他说的狐狸跟刺猬的矛盾,作者认为伯林的内里其实是刺猬,他的“一件大事”是自由及其背叛;3.希望自己是深刻的、严肃的,却赋性善于综合而非学问,善于发散而不是持久的抽象说明,他常为此苦恼。他认为“关于人类事务的所有核心信念都源于个人困境”,他自己的信念则大部分源于他的犹太人出身,这使他对积极的自由和普世价值保持警觉,犹太教不是普世的,犹太人一旦被同化就意味着种族的消灭。

评分

俄国、英国、犹太人是他生命中的三条主线。

评分

一点意思都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