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 年6 月2 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42年1 月22 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出版者: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萧红
出品人:
页数:254 页
译者:
出版时间:2003-01-01
价格:3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065205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萧红 
  • 中国文学 
  • 小说 
  • 呼兰河传 
  • 北方 
  • 文学 
  • 女性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呼兰河传》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萧红。

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说的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开篇这几句“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几乎都是口语。再看这一句: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独特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小说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大概是按照作者对呼兰河的各个层面的描写来结构全文的。但我认为,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散文标准来衡量,《呼兰河传》也可以称作散文,是一篇标准的大散文。如,作者分别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景物、人物、不同风俗习惯、发生的故事等等进行了描写和叙述,读完小说,使人对呼兰河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我记忆中的街坊邻居,我成长的经历、当地的风俗习惯、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等等,仿佛都历历在目。

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猪肉之间的微妙关系;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粉房里挂粉条的人的生活情况;小团圆媳妇在当地人愚昧和迷信的折磨下的悲惨遭遇、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在后花园里拔草等等情节都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国现当代的女作家是乏善可陈的,而萧红绝对是一个例外。一部《呼兰河传》,就足以奠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兰河传》首先是表达了作者个人对于儿时童年的追忆和东北小镇家乡的怀恋。因为作为个体生命,其最基本的是生存的需要,当萧红在香港卧病时,也...  

评分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  

评分

小时一直以为萧红是和张爱玲一类的女作家,除了学过她的《火烧云》(学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她写的),其他作品就什么也没看过了。 去年在中山书城站了两个下午,看完了《呼兰河传》,即为这位女作家倾倒。 萧红的笔法也许留下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但是她个人独特的风格还是不...  

评分

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评分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是高二还是高一,那一年,要放寒假了,我去帮好友收拾东西,在她寝室的地上,看到了一本叫做《呼兰河传》的书。从那一刻起,萧红走进了我的人生。 那个寒假,酷爱读书的我把这本书看了又看。看到睡觉时都不忍丢手。那淡淡的文字,和淳朴的画面,萧红像是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这书还是要一定状态的。民国几大才女里,如果把她和林徽因并称的话,那林只算是入门作家,萧红才是真正的,无疑,这是14年畅销书里“国产书”质量最高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大概就是如此,可以看到迷信、悲哀、黑暗、人性…

评分

强大的一逼~

评分

唤起童年很多掌故:生虱子,花布棉袄,跳大神的婆子,供销社门口两把绢扇子领起一队秧歌……晚上散步的时候跟母亲提起,她不大相信,说那是她小时候的事。大概很多风气和生活在小镇上流变得很慢,从母亲小时候到我小时候,都是一样,后来才变了。2008年清明坐火车上山扫墓,回到小镇,除了既得利益者和老朽的人,小镇已经空了。本来繁华的小街冷清清的,肉铺的案板上落满了苍蝇。我像小时候一样压井水上来冲了脚,又趴在住过的房子的后窗看进去,隐隐约约一个大锅台的半圆弧……外公外婆都去世多年,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无论民风民俗四季风景,是罩了一层光晕的,我的童年。句段安静,精彩,不能写得再好了。如果萧红活得再长久些,或者更顺遂些,笔意不知会走向哪里,那半部《红楼》,终究是给别人写了。

评分

“不读张爱玲不能懂得文字的复杂之美,但是不读萧,不会深刻理解文字的简单之美”

评分

观感大抵类似于《城南旧事》,童年的趣事,那时候的萧红多快乐。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空落落的悲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