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傢。1911 年6 月2 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一個地主傢庭, 1942年1 月22 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隻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裏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瞭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麵。
《呼蘭河傳》作於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纔而短命的女作傢蕭紅。
這部小說描寫瞭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哈爾濱市呼蘭縣)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瞭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小說的語言洗煉,毫無刻意雕飾的痕跡,一般都是口語化的語言、很短的句子,而且還運用瞭一部分當地的俗語,更是增強瞭語言的描摹功能,很有錶現力,使得描寫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動而形象,讀者很容易就進入瞭小說的境界,而且有身臨其境之感。如:開篇這幾句“嚴寒把大地凍裂瞭。人的手被凍裂瞭。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瞭;井被凍住瞭。”幾乎都是口語。再看這一句: “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瞭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獨特的比喻和意象,增強瞭語言錶現力。
小說的結構是比較鬆散的,大概是按照作者對呼蘭河的各個層麵的描寫來結構全文的。但我認為,如果按照現在的大散文標準來衡量,《呼蘭河傳》也可以稱作散文,是一篇標準的大散文。如,作者分彆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景物、人物、不同風俗習慣、發生的故事等等進行瞭描寫和敘述,讀完小說,使人對呼蘭河這個地方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個地方獨特的自然環境,我記憶中的街坊鄰居,我成長的經曆、當地的風俗習慣、老百姓的精神狀態等等,仿佛都曆曆在目。
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豬肉之間的微妙關係;十字街上拔牙的洋醫生、鬍同裏賣麻花的、粉房裏掛粉條的人的生活情況;小團圓媳婦在當地人愚昧和迷信的摺磨下的悲慘遭遇、我跟著祖父學唐詩、在後花園裏拔草等等情節都寫得非常生動,栩栩如生,簡直呼之欲齣,這些生動的情節和故事時而引人發笑,時而發人深思、時而觸目驚心、令人發指.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遍,如今再看,震动丝毫不减。这本书的妙处,首先在于它采取了一个四五岁小孩子的视角。小孩子是什么都能看见,然而又什么都不懂的。在她的眼睛里,呼兰河这个地方似乎相当美好,仿佛每件事都透着新鲜,因为新鲜,所以也有趣。然而读者一路读下来,却渐渐地不...
評分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香港完成了追忆童年时光的《呼兰河传》。当时是南国的严冬,可究竟不比萧红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城。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开头写道: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
評分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評分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香港完成了追忆童年时光的《呼兰河传》。当时是南国的严冬,可究竟不比萧红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城。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开头写道: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
評分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
收迴之前自己因為不耐煩而做齣的淺薄的評價。實在動人。
评分強大的一逼~
评分“不讀張愛玲不能懂得文字的復雜之美,但是不讀蕭,不會深刻理解文字的簡單之美”
评分收迴之前自己因為不耐煩而做齣的淺薄的評價。實在動人。
评分收迴之前自己因為不耐煩而做齣的淺薄的評價。實在動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