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世界最杰出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七岁上学,十六岁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二十二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在剧场里看马、做杂役,1588年前后开始创作剧本。 莎翁一生写下了不可胜数的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为“时代的灵魂”。而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十四行诗也被称为奉献给世界的“不朽的绝唱”。 1616年,莎翁逝世。巧合的是,他的生卒同为4月25日。
我们被泥泞的褴褛衣衫紧紧包裹 略析《威尼斯商人》中作为孤独者的夏洛克形象 我们重读莎士比亚作为喜剧的悲剧《威尼斯商人》就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才貌双全的富家女鲍西娅竭尽全力地去援救他丈夫巴萨尼奥的朋友安东尼奥是因为他丈夫更在乎这个男人,而不是...
评分小时候觉得课文里冒充法官救出丈夫的鲍西亚正直勇敢,完整读过之后简直愤怒。夏洛克为什么会借给安东尼奥三千银元?因为安东尼奥的好朋友巴萨尼奥必须乘船去看一眼邻国的绝世美女。夏洛克为什么一定要那一磅肉?因为安东尼奥以性命发誓不可能不还款,结果出了船难;而且夏洛克...
评分最精彩的两处是Shylock为犹太人辩护的台词(A3S1与A4S1),我想如果把Antonio与他的境况换一下,前者也不会给他一点mercy的。
评分不知道是梁实秋的译文不够“达”,还是莎士比亚的原文本就晦涩难懂,读得十分费力。以后有心情的话可以试读看看其他译本,也许有助理解。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出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Shylock受尽欺凌最后还不得善终。即使人人称快,我依然为这个可怜的人感到悲哀。出身是无法选择的,由于身份受到歧视继而试图报复。想要复仇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可我更希望世上本就没有歧视与不公,想必如果那样的话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千千万万个Shylock将不复存在了。
评分私认为梁实秋意境的翻译最接近原文。
评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 夏洛克一连串值刺人心的诘问过后,没有人回答,是府中小吏匆匆登台打破沉寂。比起反唇相讥,最令人心如死灰的就是沉默,沉默后转移,和解的不可能。夏洛克败于他对律的信,而鲍西亚深谙法的局限便使靠山反过来压垮了他。来自爱之城的女孩多智慧,选那最中庸的人做夫婿,她知晓人皆有其限,与其费力去改变,不如耍几个小花招,生活得开心就好了。
评分这个评分是给这剧本身的,与文学无关,与翻译也无关。只是基督的欧洲人啊,对异教人士的嫉恨、排斥、嘲讽在此剧中显露无疑。它能排到莎翁四大喜剧之一,除了向我们展示耶教徒们集体内心是如何卑鄙与龌龊,我无法看到更多。我好同情夏洛克!生活在那时那地,是他的不幸。这个世界绝不能被耶教徒占领!否则哪里还有我们的活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