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台湾省彰化县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生于上海。台湾光复后返台就学。毕业于国力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研究所,并至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现旅居美国。
至於我自己这些年来所创作的《饮膳札记》,每篇都是以一道菜的名称为题目,像是「潮州鱼翅」、「清炒虾仁」、「台湾肉粽」、「炒米粉」等,一共写了十九篇文章。所以看起来很像食谱,听说还曾经造成某些书店归类书籍的困扰。
不过我想,如果是为了食谱而买这本书的人,或许会感到失望。因为《饮膳札记》的内容显然跟方才提到的食谱型式有所出入。我的一些朋友看了书以後也对我说:「如果要拿这本书去学做菜,会觉得有点混淆,不够清楚。」好比材料的放法,佐料的多寡。我自己从前总觉得食谱上写佐料「酌量」是不负责的说法,现在倒真正觉得做菜并不能那麽讲究科学的。
我记得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年待在京都进修一年,有个朋友带我去大阪拜访一位日本医生的太太,她很喜欢学中国菜。半路上,我们先去市场买了材料,才到医生家。这个医生家里的厨房漂亮又乾净,尤其是墙壁上还挂了一个小黑板,他们就是要找我去做「炒米粉」的示范。没想到在切菜、放佐料时,这位日本太太十分实事求是地要弄清楚菜的长度、盐的份量;後来我写《饮膳札记》时,才深深体会到中国人做菜真的是很凭感觉的。就好比酱油,不同的品牌咸淡也不同,汤匙也会有大有小,我们又怎麽能要求一种固定的匙量呢?
所以每当朋友质疑我:「像你这种自由心证的食谱,根本是写给会做菜的人看的嘛。」我听了就给朋友一个解释:「我本来就不是在写食谱啊。」
我想,我的《饮膳札记》只是一本用食谱型式去包装的散文。
已不知何时得知林文月的大名,亦忘却了初读林氏文章时的欢欣与惊喜。如今对她的文章更是推崇备至,每得之便喜不自胜,全然忘却读书人的矜持。我之读书,总喜欢将某位作者的书尽数搜罗囊中,一口气读个十之八九。实体书既不好买也不大买得起,倒是电子书大行其道,满足了我的这...
评分市面上写美食的书不少,有的以历史典故见长,有的以稀罕菜肴吸引读者眼球,而林文月的《饮膳札记》是一本精致的食谱,更是一本饱含深情的美食人生日记,于书中领略美食的烹制方法,更钦佩于作者优雅、细致、耐心投入的人生态度。 在书中看林文月不急不缓地讲述了一道道...
评分《饮膳札记》是林文月写的书,一本关于食物和回忆的书。封面是淡淡的土黄色和亚麻色,像家一样妥帖而令人心安的颜色。 林文月的文笔清新舒展,书中除了细细描绘的料理制作过程,还有她和师友家人相处的时光。一道道菜所勾起的回忆,染上了被光阴抚摸过的旧色。 ...
评分《饮膳札记》是林文月写的书,一本关于食物和回忆的书。封面是淡淡的土黄色和亚麻色,像家一样妥帖而令人心安的颜色。 林文月的文笔清新舒展,书中除了细细描绘的料理制作过程,还有她和师友家人相处的时光。一道道菜所勾起的回忆,染上了被光阴抚摸过的旧色。 ...
评分同样是一碗红烧肉,苏轼烧的可题为“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自然与旁人烧的不同。 若烧肉的人无甚名气,那须是浦北的八角,酱园的头抽,黑山的土猪慢火炖制这一锅亮晶晶晃悠悠红艳艳的红烧肉。 总之,人和食物总要有一样噱头十足。这散文看似食谱,反复读来却仍能...
一般我看食谱都是匆匆扫个大概然后就自己发挥了,这本没有图的食谱却认真地看完了,而且里面所有的菜我都是不吃的。做饭真是一件需要心情的事。
评分有点可惜的是太多篇都是“某某已经去世,这件事也无法考究了”,但生活也的确如此。嗯之前读的林文月都是译作,这一次读她自己写的,非常舒服温暖的女性文字(因为我居然一直以为林文月是男的,更不知道她居然是连雅堂外孙女了)。。。
评分饒有趣味,大快朵頤本乃世俗之事,須加些雅趣方能上得了檯面。
评分2008-3-22,与柏林同访第三级书局,购之慰劳自己
评分巨流河中提起,找来一观,开篇鱼翅、第三红烧蹄参、第四佛跳墙。菜肴太高端了,只能做探奇一观了。 继续看,开始出现家常菜肴,看到葱烤鲫鱼、香糟鸡丝,不禁口齿生津,恨不能诸物齐备,立时现炒现卖,做一份以慰肚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