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埃德加·斯诺
出品人:
页数:406
译者:董乐山
出版时间:1979年
价格:1.3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斯诺 
  • 红军 
  • 中国 
  • 毛泽东 
  • 传记 
  • 政治 
  • 新闻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西行漫记》的诞生、流传、风行是一个传奇。 1936年6月,31岁的美国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严密的新闻封锁深入陕甘宁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采访。一个外国人,一个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出于职业追求和个人兴趣放下安宁丰裕的生活...  

评分

这是本很有趣的书。 我总结有趣的原因在于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写作立场。作为外国人,他成长的环境、接触的价值观与这个风起云涌的东方国家有着太多的相异,而这个独特的国度在斯诺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评分

红星闪耀70年——从《西行漫记》看历史题材作品的写作技巧 《西行漫记》的阅读是令人愉悦的,埃德加•斯诺,一个陕北苏区采访将近4个月的美国记者,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  

评分

昔日他乡如梦乡,回首四顾心茫然 那是一段最璀璨的岁月,那些日子那块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孩子般晶亮的眼睛,纯真而质朴的笑容,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在那个动荡充满未知的年代,孤身前往被一群称作“赤匪”人们所占据的根据地,用他旁观者...  

评分

虽然看的是中文版,但像当时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记述和报道一样,依然能从字里行间带来一种审视历史的全新角度。印象最深的地方有这么几处: 在去安塞的路上:“……接着我们走到了一个巨石围绕、自然形成的可爱的水潭旁边,在这里我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除了一匹身上披着...  

用户评价

评分

那时的延安确实令人向往

评分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材料,对照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读,大概明白是什么把我们国家带到了现在。

评分

这本书让我有读《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感觉。“革命”,这曾经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词汇。而它的原因,尽管在今天难以理解,却曾经真实的存在过。当斯诺或奥威尔离开的时候,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对未来的预感。没有什么关于革命的“常识”,只有半个世界的人经过苦难后一种认识。保卫马德里的行动的失败了,红色中国取得了成功,在那之后发生了许多事。而当时间停留在1937年,未来突然充满了可能,充满了不应忘记的一种经验。

评分

我真的是被这群理想主义的斗士所吸引了,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也想千里赴延安!这才是有脊梁的中国知识分子该干的事!马克思真的很伟大,感染了这么多人,毛周朱他们也很伟大,能为我们国家杀出这么一条路来!

评分

超级好看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