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用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己。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内容简介: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唐浩明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我正是读了唐浩明先生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才开始对曾国藩这一中兴名臣有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仰。 看《唐浩明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主要是看唐浩明的评点,毕竟是白话文,容易理解,看得快。涉及到评点的内容再回头去家书里寻找相关的片断...
评分写书评,书评名:真相(truth)最可怕的敌人不是谎言(lie),而是神话(myth) “自官江吏以来,一二十五年,惟在晋两年公事较简。此外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大抵所办之事,皆非政府意中欲办之事;所用之钱,皆非本省固有之钱;所用之人,皆非心悦诚服之人。总之,不外《中庸...
评分写书评,书评名:真相(truth)最可怕的敌人不是谎言(lie),而是神话(myth) “自官江吏以来,一二十五年,惟在晋两年公事较简。此外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大抵所办之事,皆非政府意中欲办之事;所用之钱,皆非本省固有之钱;所用之人,皆非心悦诚服之人。总之,不外《中庸...
评分至今还记得中学历史书上的一副插图,图中曾国藩作投水状。这是曾国藩初战告负后的写照。此图用处当然很明显,意在说明太平军的秋风扫落叶之势。然而是谁最后战胜了太平军,课本似乎语焉不详,最多应该可能是“在中外联合反动势力的绞杀之下”这样的结语。 最后是谁最后消灭太...
评分唐浩明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我正是读了唐浩明先生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才开始对曾国藩这一中兴名臣有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仰。 看《唐浩明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主要是看唐浩明的评点,毕竟是白话文,容易理解,看得快。涉及到评点的内容再回头去家书里寻找相关的片断...
感慨颇多,一言难尽
评分受益匪浅
评分受益匪浅
评分很受启发,知易行难
评分十年之后的今天重读此书。感觉曾氏的一切心法的背后都是四个字“明哲保身”。还是觉得境界太小太迂,仍然无法信服。或许现在仍未到读懂此书世故和妙处的年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太想遇到曾公这类难缠的对手,但他绝不是自己想成为和模仿的那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