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俄裔美国作家,20世纪杰出的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教授和鳞翅目昆虫学家,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他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先后居住在柏林和巴黎,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他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获得极大荣誉。此书的成功让他得以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其后他出版的英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阿达》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纳博科夫的声誉在晚年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关于译者
韦清琦
1972生,江苏南京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赴美国内华达大学访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英语系教授。学术兴趣包括英美文学批评、生态文化研究、翻译实践,著有《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已出版的译著有《羚羊与秧鸡》、《末世之家》、《人性的因素》等六部。
Written in mischievous and magically flowing prose, this is Nabokov's 'other' great love story; with some of Lolita's perversity and much more playfulness. Romance follows Ada and Van from their first childhood meeting through eight years of rapture, in a book which is regarded by many to be Nabokov's richest and most ambitious.
豆瓣推荐、力荐之类的选项很不合理。 这本书极好,立意、手法、文笔都独树一帜,可是难懂,推荐给人看,也未必有几人能看懂。就像《洛丽塔》,读者众多,懂得怕是很少。在着魔的猎人旅馆,那个关键的时刻,不是亨伯特诱奸洛丽塔,是洛丽塔引诱了他,这一点有几人分得清?匆匆看...
评分我一向难以摆脱的是:把书评写成自己短暂生命的回忆录。 第一次被永恒触碰是在一座夏天的桥上。那天中午在麦当劳和他吃了辣翅,没有买饮料,一路吸着气向南走。路边种了某种杉类植物,上面结了很多灰蓝色或是灰绿色的果子,我说我想要,他就跳起来摘给我。走到老城区,店铺就多...
评分我一向难以摆脱的是:把书评写成自己短暂生命的回忆录。 第一次被永恒触碰是在一座夏天的桥上。那天中午在麦当劳和他吃了辣翅,没有买饮料,一路吸着气向南走。路边种了某种杉类植物,上面结了很多灰蓝色或是灰绿色的果子,我说我想要,他就跳起来摘给我。走到老城区,店铺就多...
评分热爱纳博科夫的读者应当不会困于道德观的取舍,这并不意味着批判他的读者皆是传统的卫道士。纳博科夫常常玩弄着易将读者引入歧途的文字游戏,纳博科夫笔下的角色常带着离经叛道的妖冶或放纵,纳博科夫拉扯着絮叨的长句却不对任何人的命运负责——讨厌纳博科夫的理由也恰是喜欢...
评分纳博科夫对书评很不以为然,他嘲笑说,“书评人的目的是就一本书说点什么,评论只能让读者,包括书的作者,对评论者的智力水平有所了解。”虽然人们不可能完全理解纳博科夫作品的深意(布赖恩•博伊德花了一辈子还没厘清头绪),可是如果看见老纳最钟爱的小说《阿达》换了一...
作者自己都说了97%真的3%假的
评分這有點像建造大教堂,力學的物理限制就是得有那麼多根礙眼的大柱子,就是會出現大面空白的墻,但最後,我們真正看到的是鏤刻其上的精緻雕像,或者是跟著管風琴聲音方向一致直升入天、又像从破開雲層直射下来的金色光柱那样令人喟歎的天梯狀東西,以及米開朗基羅的畫。
评分老纳那么爱现,老衲岂止够欠。#作&作孽&作文难
评分作者自己都说了97%真的3%假的
评分Nabokov necessitates a dictionar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