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展览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编撰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说起来,第一次读《武梁祠》是在13年。我硕导的课分了前后两部分,前半截他讲了他觉得研究中重要的地方,后半截则带着我们一起学习他觉得必要的论著,分析学者的论点论据和组织逻辑。其中一次课,就是专门讲巫先生的《武梁祠》,然后下一节课又将邢义田先生的《画为心声》讲了...
评分Awarded the 1990 Joseph Levenson Priz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The Wu Liang Shrine (hereafter WS) was translated to Chinese version Wu Liang Ci in 2006, and has received acknowledgements from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I will compare t...
评分博士论文的典范,研究视野跨度千年(前人研究、著录),领域从中国史学、金石学、文献学到西方形式主义、图像学,回顾了武梁祠的千年学术研究(上编、附录二),系统罗列了武梁祠中的所有图像及其相关著录(附录一、附录三),并以创新视角(图像学、思想史)分析武梁祠画像石...
评分有段时间习惯读考古报告了,“读图”就不啻是一个无比呆板的过程——在复印的摹本上,用安静的目光把摹本上的每一个人物和器物的图案“读”出来,转而迅速地将文献中可能的句子对照上,然后在摹本边上“写”下,完成图案和文字这两种不同媒介的“文本转换”。那些日子,光阴...
艺术史入门必读~~~
评分无甚亮点
评分对武梁祠的研究可说是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一个特殊分支。以下几个事实使得这项研究尤其重要。第一,武梁祠是武氏墓地中唯一可以完整复原的祠堂。事实上,它是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的2世纪的祠堂,而2世纪又是中国古代修建祠堂建筑的黄金年代。第二,该祠堂内部墙壁上满饰浮雕画像,就其艺术的完美和主题的丰富而言,在那个时代里堪称是最出色的。这些石刻多数伴有榜题,这为东汉画像的图像志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第三,武梁祠之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还由于学术界对它的长期重视。中国学者从宋代起就已开始研究这座祠堂。可以说,对它的研究已使它变成各种相互补充或对立的理论及方法。全书分以下方面:一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二是对以往武梁祠研究做一系统回顾。三是重新探讨武梁祠石刻的图像内容。
评分翻译得不错,可这种图像志到底给出什么启迪?
评分艺术史入门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