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豪,《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每天断断续续地,在网页上读完了《安娜·卡列宁那》。怀着对长久以来对老托的偏见,和对老陀的偏爱,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评论:就小说的艺术而言,老托是胜于老陀的。言之有理。不过有趣的事也在这里,正是由于出色的全局掌控和局部...
评分借着最近上映的这部电影,本想写几句简短的影评,可是赫然发现,短不了。 《安娜·卡列尼娜》,相信很多读过它的人都和我一样,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遥远的中学时代!而那时,不谙世事几许的我们又能真正读懂托老字里行间的多少呢?想来,当时那份对大部头的敬畏...
评分我读完上册的感觉就是——我是俗人一枚啊! 真的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但是,我如果没感觉错的话,托尔斯泰先生应该是在赞美安娜那种对爱情痛苦而执着的追求(这种感觉是我接受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结果~~作家的思想永远那么伟大而高深,他所赞美的人永远那...
评分《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何而来?不幸又是如何而来?当我读完托尔斯泰写就的这部巨著时,我心里有了答案。 1. 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 《安娜》一书有两条主线:安娜...
你看,电影的好处就是激起你读名著的心~
评分是因为写书的这个人,他从没有责备任何人,他怎么能这样的心怀慈悲呀,他怎么能懂得这么多人,怜悯他们,爱他们,这是神才能做到的事。
评分感谢如今这个女性生而自由的时代。社会观念给人的压力与影响无形且巨大。后人看这本能轻而易举的发现悲剧的原因,但这本是作者在两百年前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呼吁,经过两百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安然享有平等自由。不要以现在的社会观理所当然的评判它,知其背景方知其价值,有的时候看好书的书评会被气到。这个时代依旧有它的悲剧,你又是同谋者还是破除者呢
评分是因为写书的这个人,他从没有责备任何人,他怎么能这样的心怀慈悲呀,他怎么能懂得这么多人,怜悯他们,爱他们,这是神才能做到的事。
评分安娜和列文本来就是同一种人,他们都在追寻某种比现实更为高尚纯粹、理想化的东西。两人间不同的命运也无所谓谁更好。安娜的死亡是懵懂而冲动的,但她作为一个追寻纯粹爱情的人,反抗粗糙的生活是一种本能。列文最后在宗教中得到安慰也不过是安慰,以他的逻辑肯定不久又会再一次陷入矛盾,至死方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