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专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转向元明清小说戏曲。199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2003年获终身教职。后任狄百瑞东亚人文讲座教授。自2011年起,执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席。

研究课题以戏曲小说为主,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著作包括: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 for mation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第四章);正在写作有关《金瓶梅词话》的专著,新著《评点与图像:(红楼梦>现象及其它》即将出版。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商伟
出品人:
页数:455
译者:严蓓雯
出版时间:2012-9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1395
丛书系列:三联文史新论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儒林外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商伟 
  • 文学研究 
  • 文学 
  • 历史 
  • 思想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韩南先生的最后礼物 商伟 4月27日上午,获悉韩南先生去世,深感震惊和遗憾。过去的几个月内,先生往返于医院与康复中心,身体状况时有反复,近几周似乎已渐趋稳定。在记事本上,我写下了最新的电话号码,心里想着这一周的什么时候就可以跟先生通话了……。 过去的半年多来,...  

评分

【内容提要】 对18世纪礼制转变的讨论似乎不应局限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思考范围,而应把它置于更复杂的制度与民间生活的互动网络中予以全面把握。由此,不但要注意礼制的内涵与明清思想转折的关系,而且也不可忽略这种转折与清朝帝王文化品味的诱导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儒家“二...  

评分

如果说《儒林外史》是神仙小说,那么商伟先生就是这一小说研究者中的神仙学者。跟随他的指引,对小说的理解从浅率到迷茫、到幻灭。我应当庆幸能够一窥作家及研究者所揭露的幻灭感层面,即使以近乎冷静无情的方式。 就商伟先生的研究思路与对文化思想的洞见,谈两点。 1.发掘形...  

评分

商伟:传统小说是取之不尽的富矿(完整版)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中国古典小说的探究领域究竟还有多广?当许多人不得而知只能望洋兴叹之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却是“凌云健笔意纵横”,其兴致之高,研究之深,近年来已出版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  

评分

《儒林外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孙丽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毋庸置疑,在中国小说史上,清代的文人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对于这部小说的定位,就成为小说研究界众说纷纭的话题。鲁迅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伟大”、认...  

用户评价

评分

商伟真的功力非常扎实,特别会问问题,读前半本的时候真的被他的提问能力惊艳到,不仅每次都抓住关窍,而且层层深入地垒上去。但是读到后来就有点疲劳,第一,重复比较多,很多观点几乎在每一章都在重复;第二,学术写作本身的枯燥感,就是要用一整套学术语言去精准定义一些常识。第三,最后一部分讲泰伯礼我就完全没兴趣读了。内行人读学术书尚且抓取部分以为己用,外行人读就更要清楚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需要从书里获得什么,不然囫囵读过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我读这本书的很清晰地明白我对儒家礼仪的理论部分不感兴趣,但我对商伟如何架构这个研究,如何提问,儒家礼仪在实践中如何倒塌,文人对于出路的探寻都是有兴趣的。

评分

商伟真的功力非常扎实,特别会问问题,读前半本的时候真的被他的提问能力惊艳到,不仅每次都抓住关窍,而且层层深入地垒上去。但是读到后来就有点疲劳,第一,重复比较多,很多观点几乎在每一章都在重复;第二,学术写作本身的枯燥感,就是要用一整套学术语言去精准定义一些常识。第三,最后一部分讲泰伯礼我就完全没兴趣读了。内行人读学术书尚且抓取部分以为己用,外行人读就更要清楚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需要从书里获得什么,不然囫囵读过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我读这本书的很清晰地明白我对儒家礼仪的理论部分不感兴趣,但我对商伟如何架构这个研究,如何提问,儒家礼仪在实践中如何倒塌,文人对于出路的探寻都是有兴趣的。

评分

写得盘旋回环,岔出去的地方有时候倒比重复的正文有意思些。感觉上商伟是不大懂礼学,但巧在吴敬梓大概也不大懂礼学,俩人也不在二五眼之上也不在二五眼之下,两对二五眼看对眼了,就还挺有意思。知人论世和理论用得都好,对文本内外时间感的判断准确,运用汇评和前人成果的思路很隐微,也能生发出自己的东西。核心的二元礼和苦行礼倒是很可疑,比较成功的是建立起吴敬梓的朋友圈理论,一种卡夫卡。对于城市的想法似乎还可以展开。觉得差一些日本汉学式的作者人物侧写。

评分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礼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并且,最终构成了在宇宙自然的理想秩序中安顿社会人伦关系,并赋予其意义的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页58)。而且礼仪实践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和态度,也可望延伸弥散到生活的不同领域中去。所以,如果以为礼只限于礼仪的场合,那就过于狭隘了,没有把握住儒礼在建立和维系社会理想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没有局限在陈来兄所说的"乾嘉礼学"研究的范畴里。在他看来,这样的礼学,复杂繁琐,与社会实践越来越远,对现实毫无意义(是否如此,其实也未必。张寿安教授的新著可供参考)。而从《儒林外史》的内部视野来看,显然作者是把泰伯礼,与紧随其后的郭孝子寻亲联为一体,构成了新的儒礼实践的开端。

评分

写得盘旋回环,岔出去的地方有时候倒比重复的正文有意思些。感觉上商伟是不大懂礼学,但巧在吴敬梓大概也不大懂礼学,俩人也不在二五眼之上也不在二五眼之下,两对二五眼看对眼了,就还挺有意思。知人论世和理论用得都好,对文本内外时间感的判断准确,运用汇评和前人成果的思路很隐微,也能生发出自己的东西。核心的二元礼和苦行礼倒是很可疑,比较成功的是建立起吴敬梓的朋友圈理论,一种卡夫卡。对于城市的想法似乎还可以展开。觉得差一些日本汉学式的作者人物侧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