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国转型》内容简介: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袁伟时,男,汉族。1931年12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中国。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国思想散论》、《路标与灵魂的拷问》、《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近代中国论衡》、《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大国之道》、《文化:中国与世界》、《昨天的中国》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自称“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稿》的后记:“如果我们不愿再做受谴责的一代,就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从百年的屈辱和挫折中充分汲取教益……学术与盲信势同冰炭。因此,我的信念是:我只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
我觉得中国人是很难容许少数不同声音存在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和论坛。稍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就会很容易引发一片声讨。要么以少数声音的一方息事宁人结束,要么以更大的风波叫嚣结束。毫无逻辑、理性以及礼貌的辩论,更多的只是抹黑、谩骂、攻击和诋毁,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评分中国自开放以来,学习西方的许多教育,但是学是学过来了,但是基本上都是变质了的,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思想开放,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泰山北斗,但当今的社会在当时相比总觉得却少了那么一点的气魄。其实我也是在迷茫,我们的文化到底是怎么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沉淀了那么久,因...
评分 评分关于传统文化是不是对中国的进步有窒碍作用,很多人都会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大多会批评它几句,然后说其不可或缺。真正能不和稀泥的人少之又少,袁老这次力作,批评的尖锐程度超乎了想象。但他讲的又是大实话,句句在理,读之让人不得不服啊~~~
评分批判,就是对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 ——读袁伟时的《文化与中国转型》 ■禾刀 “中国社会转型,困扰世人快200年了”。翻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的《文化与转型中国》,跳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显得那般沉重。本书是袁伟时近年来与媒体往来文章的合集,主要涉...
文化纷纷要求被尊重了各种,文明该哭了……
评分这本书是袁老2010年前各演讲、报上评论等合集,谈不上学术性文章,更多是个人的评论。前面部分对秋风、蒋庆等儒学官家宪政派的投机和学术胡说的批评,我是同意的。后面讲思想史就没有秦晖先生那个视频讲座好。总之这书比较老了。
评分都是博客文章。老先生观点中肯,不断强调回归到基本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是袁老2010年前各演讲、报上评论等合集,谈不上学术性文章,更多是个人的评论。前面部分对秋风、蒋庆等儒学官家宪政派的投机和学术胡说的批评,我是同意的。后面讲思想史就没有秦晖先生那个视频讲座好。总之这书比较老了。
评分对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能反思,所以理解不够,又要歌颂,所以憋着劲儿挠不到地方,看得真是替他捉集。跟杜维明对谈一章是唯一还可以看看的内容。这类文章,当学贯中西才有资格作,可惜袁先生好像都够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