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1906—1975)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在过去和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在法国,君主制的垮台并未改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政府和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政府的任何变革都不能弥补它们之间的裂痕。革命政府在这方面不同于前政府,革命政府既非民有亦非民治政府,最好的革命政府充其量只能是民享政府,而最糟的革命政府则是由自封为代表的人“篡夺最高统...
评分强者行其所能为,弱者忍其所必受,这实际就是政治的本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果????量得失判断是非的最终标准是国家利益的话,正义在其中的作用就退居其次了,这种倾向往往导致大国的强权政治。如果在国家內部,法律保持沉默,强者的权力不受限制,弱者的权利不被保障,这个...
评分论革命 汉娜·阿伦特,陈周旺 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在政治上,这种新的、典型的现代哲学的谬误,就相对简单了。它在于不是根据行动者和当局者,而是从袖手旁观的局外人立场出发来描述和理解整个人类行动的领域。但是这种谬误由于其内在的一些真理性而相对难以觉察。...
评分革命只剩下一个古老的理由:以自由对付暴政。 一,革命的意义 美国革命:发生在美国社会形成之后。社会结构的改变,“可爱的平等”在革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自由世界的通常观念:判断政治实体宪法的最高标准即非正义,也非伟大,而是自由。 解放不等于自由。 革命的词源分析:...
评分在图书馆找了几本有关”革命“这个话题的几本书,听说阿伦特的《论革命》这本书很有名,于是就借来了。 谁知,翻开书页读起来之后,发现非常的难读,啰啰嗦嗦,有很多地方语句根本就读不通顺。 当然,有些地方,还是能给人答疑解惑的,比如革命的原因、特点、过程,以及影响...
重读。阿伦特指出,法国革命的最大失误,就是将本属与政治范畴的革命,偏转到社会生计领域,结果没能够构造公共空间,最终堕入上克下的专制轮回。而后法国革命的悲剧,恰是把1789当作革命的唯一样板,遗忘了充满着古典政治意味的美国革命。
评分只有我没太读懂?为什么并列句的连接词是转折词,增加太多阅读难度了。很多词不懂什么意思,比如“公共自由”,“公共幸福”,“绝对性。看中文版本,感觉原版应该充满了从句。中文版难读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名词前加一大段修饰语,和中文习惯语法大相径庭。
评分我想我如果见到阿伦特的话,我一定会爱上她。
评分区分两种革命,对于极左翼,和要“告别革命”的两种人,都是有意义的。
评分这几年政治观念的形成受阿伦特影响极深,阿伦特是典型的积极自由支持者,政治是行动呈现的公共空间,仰赖于平等人之间的信心,由此为平等与权威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个解决方向。本书中她对人民(而非大众)自治抱有高度信心,对比极权主义起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翻译不错,只是最后索福克勒斯的诗译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