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堃(C.K.Yang)(1911-1999),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1951年再度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19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社会学系。
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均可阅读。
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验之谈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学家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分散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宗教在1949年前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杨庆堃用地方史料阐释中国汉族地带历史宗教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绕开一般制度性宗教定义的泥淖,“从宽泛视角看,宗教可被看成一联系的统一体,一端近似终极性、强烈感情特质的无神论信仰,一端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的象征崇拜与组织模式支撑的有神信仰”。从此分出弥漫性(...
评分作者基本没有读懂原文,翻译极差。 第一章引言,研究目的,开篇第一句话就译错了,作者错译成:“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的基础”。 正确的译文应当是:宗教在中国社会和组织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使其得以存在并发展? 这...
评分 评分 评分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懒得去读英文版。后来买到半价的中译本后,也是扔了将近一年才开始读的。作为较早引用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全面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功能的著作,杨著无疑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如果从今天的理论和视角来评判杨著,显然并不公平。须知作者在1950年代写...
【宗教人类学】本书成书于六十年代,但至今并不过时。杨先生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利用地方史志等资料,分析了中国的佛教、道教、祖先祭祀、地方社区信仰、商业行业神以及儒教中的某些信仰等等,强调“超自然因素”在宗教中的作用,并区分了institutional religion 和diffused religion的概念;认为diffused religion 缺乏独立性、依赖于世俗制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觉得这种模糊性很大程度上可能与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有关系?) 史料是详实的,分析是清晰的;虽然对于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diffused religion的区分,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如果现在还全盘接收的话就显得有点silly了…
评分“但即使在戒律极其严的传统文化中,也很难杜绝人们对浪漫的渴求。对妓女和纳妾制度的默许,部分补偿了正式婚姻中的浪漫爱情的缺乏。鬼故事完全与儒家传统保持一致,因为浪漫的主体终究不是人类,而是鬼魂,完全不受道德习俗的戒律和限制,能够免受道德审判。故事的高潮处,女子化作一阵轻烟,于是,由鬼和灵魂构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在儒家传统婚姻中被禁止的所有浪漫追求,而又没有破坏基本的社会习俗。”
评分虽然出版年代较早,但仍然不失为佳作。可惜中译少了一章,还要看原版。
评分最好比照马克思韦伯的《中国的宗教》,杨先生所受是应该葛兰言研究路数的影响。。
评分一个永恒的问题是:“宗教”究竟代表着什么?超世俗的精神体验?对于自然或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偶像崇拜?某种意义上的神圣性?仪式、巫术和/或迷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社会组织体系?道德约束?……“diffused religion”的概念十分好,中国的“传统宗教”需要夺得话语权啊。入世性存在于中国每一个“宗教”中。最后,我想缺乏组织缺乏体系的“模糊性”“包容/混合性”不仅存在于中国宗教中,而应该是深入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政治的方方面面吧。仍然是一本系统清晰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