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1903年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土学位。早年混迹社会,作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等等。这位体重两百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于 1921年出版了《人类的故事》一书,从此饮誉世界。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以人文主义的立场,通俗易懂、俏皮睿智的文风,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复述了一遍。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均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历经近一个世纪仍不失魁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房龙本人更是多才多艺,他精通10种文字,善拉小提琴,他还为自己的绝大多数著作配画了许多稚拙可爱的插图。
这是一本写给两个看火车的乡村小孩子的书,它既不是艺术的教科书,也不是有关艺术的专著,而是通过清新、通俗易懂而又个人化的描述,把深奥的东西介绍给那些徘徊于艺术大门之外的人。全书涵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文学、舞蹈、服饰、工艺美术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房龙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轻松自如地驾驭了如此丰富繁博的内容。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房龙坚持将艺术放到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活动中加以探讨,体现出他一贯坚持的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观察叙述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读者也因而在全面而清晰地了解人类艺术发展进程的同时,对艺术发展所赖以存在的人类社会也能有所洞悉。而且,本书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选配数百位大师的经典作品,以丰富传神的视觉效果,加强读者对艺术直接与感性的认知,同时还增补了部分原著未曾提到的近现代绘画、建筑及音乐的发展概况。
艺术的视角可以从时间上分为:流逝视角和永恒视角。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艺术表达。 流逝的视角带来“轻文明”的发展,发展到极致,就是“断舍离”的思想,数据都在云端。就像现代人,大多数人都在不停奔波, 买家具都尽量买轻 的。 我们 尽量 慎重, 不买太多 画, 因为我们从...
评分房龙(1882-1944)是一位荷裔美国人,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这本《人类的艺术》更是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仅仅是书中涉及的人名就让我看的头晕。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他上下文连贯性不强,结构很松散,逻辑有些混乱,但是他对于艺术的细腻的感触...
评分最近读完房龙作品之《人类的艺术》,译者周亚群,翻译的文笔很不错。 房龙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人类方方面面的知识写个遍,而且贯穿着自己鲜明的文艺价值观,感觉是个很正直的作者。 他的《人类的艺术》,对艺术家的生平介绍较多,对于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作品赏鉴则介绍...
评分第一次看到房龙的书,感觉文笔不错。作者对人类历史的了解程度确实不同一般,对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变迁也都新手拈来,很佩服。对中国艺术那部分的描写还是不错滴,不过只是从绘画和文化两方面进行了描写,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造诣的,如军事,礼仪,文学等。 ...
评分读到贝多芬最后的12年里因为完全失聪而无法听到自己的作品时,无法控制的心酸在心头泛起。大多数诺贝尔获奖者有生之年贫病交加,没有获得与成就相符的声誉,直到过世多年,才被世人推向荣誉殿堂的金顶。还记得司汤达对《红与黑》的预言么? 这或许是天才无法逃脱的宿命吧...
没看完,不喜欢
评分经典大师的,还行,就是字小点,厚的我都懒得翻页,看的好辛苦
评分经典大师的,还行,就是字小点,厚的我都懒得翻页,看的好辛苦
评分经典大师的,还行,就是字小点,厚的我都懒得翻页,看的好辛苦
评分一般功能性书籍都很枯燥,但因为此书中作者会间接的用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去帮助读者理解,就不会让叙事性变得看起来很单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