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也说:“人死了”。 十字架还在。十字架上的真还在,它需要人去觅寻。十字架上的信仰关注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存的彼岸在体性。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人才能走出精神的困境……
评分我指出史铁生小说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史铁生应该以进入残酷来提高自己的小说在美学上的价值。但我还是想说,史铁生的善良,有时也会妨碍他的辨别能力。比如他曾经一再向我推荐过一本叫做《拯救与逍遥》的书。我起先一直不知道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后来我在朋友家里翻了一翻,...
评分读这本书涉及一场对话,东西文化精神的对话,所谓的对话只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的,所用于比较之间的东西就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即使我并不完全认同这本书中所写,也不能否认它是一本充满着思想与智慧的奇书,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思维方式。我们或许受来自传统的一种...
评分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认为: 文化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层次,要么考察文化的历史事实,要么寻访文化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着的对现世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前一种层次的探究来说,把历史中的精神作为博物馆中陈列品没有什么要不得。这种探究并非一种精神行动,因而有理由固守历史的...
评分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我是隔了一年分两次看完的:一年前的那一半看得有点勉强,一年后的这一半看得比较入迷。我想这绝不是由于书的前后两部分截然不同——一本书本身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差异——而是我这一年来的变化造成的。这一年来我经历了太多的东西,遍尝了人生的悖论,再...
以中西方价值为基础,他的基点始终在对虚无的否定和对真正价值的探寻,他给出了一个直接的答案,那就是基督的救赎之爱的承负,但是这答案完全没有任何推演或者达到的过程,一开始就摆在那里,通过不断实例的对比以获得对基督认同。他反复提出了一些非常核心的问题,却对此避而不答,绕道从现象反推回荒诞或庄周或儒的矛盾,却没有真正试图回答基督的问题。但对卡夫卡鲁迅加缪陀老的评价以及脉络的疏理都极为深刻直接,虽然都存在过阐的嫌疑。我还是更倾向从小说本身的角度理解卡夫卡。只消化了三分之二,最后一章的荒诞很乱。
评分不知中亦不知西,新版南海康圣人乎~~~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倒是倪为国的编后记
评分以中西方价值为基础,他的基点始终在对虚无的否定和对真正价值的探寻,他给出了一个直接的答案,那就是基督的救赎之爱的承负,但是这答案完全没有任何推演或者达到的过程,一开始就摆在那里,通过不断实例的对比以获得对基督认同。他反复提出了一些非常核心的问题,却对此避而不答,绕道从现象反推回荒诞或庄周或儒的矛盾,却没有真正试图回答基督的问题。但对卡夫卡鲁迅加缪陀老的评价以及脉络的疏理都极为深刻直接,虽然都存在过阐的嫌疑。我还是更倾向从小说本身的角度理解卡夫卡。只消化了三分之二,最后一章的荒诞很乱。
评分如今的刘小枫早已从“中西之争”转向了“古今之争”,其思想倾向较之当年已大有不同。《拯救与逍遥》确实是部奇书,个人认为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比之其解答更重要。
评分講真,喜歡過郭敬明不是甚麼丟人的事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