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也说:“人死了”。 十字架还在。十字架上的真还在,它需要人去觅寻。十字架上的信仰关注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存的彼岸在体性。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人才能走出精神的困境……
评分刘小枫作为学者,以独有的学习经历、个人魅力,在思想界傲视群雄,成绩斐然。关于《拯救与逍遥》,我没读过80年代的版本,据说修订版几乎面目全非了,猜想时过境迁,应该不会那么剑拔弩张了,许是轻松些,但我却错了,只要关于人类精神的话题,能轻松的实在不多,刘小枫自然...
评分刚刚读完修订一版,时断时续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我这个毫无“西哲”底子的人来说,应该算是一场精神探险了。 当年买书还要跑到省会的大书店,坐5个小时的火车才能换来逛书店的乐趣,没想到这本书带给自己的却是异样的沉重感,简直令我无法消受,因为—— ...
评分刚刚读完修订一版,时断时续用了近5年的时间,对我这个毫无“西哲”底子的人来说,应该算是一场精神探险了。 当年买书还要跑到省会的大书店,坐5个小时的火车才能换来逛书店的乐趣,没想到这本书带给自己的却是异样的沉重感,简直令我无法消受,因为—— ...
评分这本书只适合讨好大学一年级文科新生。刚从高考中过来的愣头青,多半会觉得刘大师真是中国最有思想深度和渊博的人了。
评分无论如何这本书都是一种尝试,有作者本人的体验。哲学永远不会给出答案,哲学永远只是纸面上和书本上的艺术,他的基本假设就是中国学术界对于西方的学术的畏惧证明了中国学术的问题,然后就开始的他的叨叨,这个假设如果错误呢?他的所有的论点和所有内容都是错误的
评分神经病
评分痛苦而又让人着迷的阅读过程
评分无论如何这本书都是一种尝试,有作者本人的体验。哲学永远不会给出答案,哲学永远只是纸面上和书本上的艺术,他的基本假设就是中国学术界对于西方的学术的畏惧证明了中国学术的问题,然后就开始的他的叨叨,这个假设如果错误呢?他的所有的论点和所有内容都是错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