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插队农村时开始自习油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多数时候,稍感多余的东西等成了集子出来便不再多余;同样有的时候,成了集子出来的东西还真的让你感到多余~~~~
评分几年前在南京先锋书店买过山东画报社的版本,朋友借去,无从讨要,索性再买一本。这也是一贯的做法。爱看书,但不会嗜书如命;交朋友,但不会两肋插刀。这应该也是我一贯的生活态度,来世上走一遭,生没带来什么,死也不必再带去什么,这样比较环保吧。所以书借就借了,不还就...
评分中国文人之盛、之舒坦、之不羁、之慨然存于天地、之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者,魏晋六朝与民国也。 陈丹青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在书店用一个下午读完的。里面布列松的照片大多很喜欢,得以窥见民国市井生活。 陈丹青性情中人,文字间多有留白,多处引用巴特,正受巴特零度写作之深影...
评分 评分每周一书之《多余的素材》 從陳丹青個人來講,見識是夠的思想也是銳的,作為畫家社會活動家都比較讓人敬佩,作為作家就真不想多說,不過很多圖片倒確實看得出來其藝術修養和見識,但此書中很多文章卻是應了書名頭二字
在许先生家边看这本书边等他下班回家。
评分不好。
评分如果陈丹青上豆瓣的话,实在应该推荐他去参加无标点复杂句小组~
评分好书
评分刻意挖掘与展现的大多是庸常生活中的私人经历,私人体验,私下咀嚼与私家感悟,正是这些私人境遇洗去了许多公共的历史误读,由此把思绪导向人类理性与良知的共识。陈丹青因此由一位艺术家转身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与思考者,成为一位肩负历史反思,人性启悟的公共知识分子。由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来阅读陈丹青的文字,无论是述说亲历还是钩沉旧闻,无论是诙谐,机智的戏谑,还是严肃的省思和鞭挞,都会在字里行间读到一份人性的尊严与生命中的自由精神。 文字的末梢能揣出人性的温度,能由他个人的独特经历与体验的咀嚼直逼人类良知。世俗的“细节与质感”。比起当下走红的文人散文的虚矫滥情来,陈的文字里有那么一种鲜活的沧桑感,平实里透出精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