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阿布哈瓦
1967年出生于巴勒斯坦。自幼颠沛流离于过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取得营养学硕士学位,目前定居于美国。阿布哈瓦对西方媒体看待以巴冲突的报导感到失望,她经常向各大报纸投稿,作品常见《纽约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阿布哈瓦是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游乐场”(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的创办者,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与各个难民营为儿童修建游乐场,捍卫占领区内巴勒斯坦儿童的游戏权。
从1948年开始,艾因霍德村的灾难接踵而至。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犹太复国分子入侵,吞并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林、房子和清真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在艾因霍德村人被赶出家园的那一天,一个名叫伊斯梅尔的婴儿被一名以色列士兵掳走,成为犹太人的孩子,取名大卫。
首先要说明:巴勒斯坦民族的流亡史是一则沉痛的历史,并且这段历史远未看到终点的可能性。但若要以对待这段史实的沉重眼光来看待这部描述巴人遭遇的虚构小说,就会显得可笑了。 这本出自巴裔美籍的职业医师所著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设置狗血得可以。它是一部典型的家...
评分对于这本书,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编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部描写伊斯兰社会的小说,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管在语言驾驭上还是历史环境渲染方面都远远高于《追》,通读此文,不仅让读者们了解巴以冲突的前因后果、领略伊斯兰世界的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
评分 评分刚接手《大卫的伤疤》,觉得叙述生硬,不自觉将其与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作比较,又是一本控诉战争的小说,这次讲的是什么呢?爱情还是友谊,勇气还是坚毅?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才意识到,这次我面对的是历史、是真相,是冷冰冰的枪炮对渺小的巴勒斯坦难民无情...
评分很久没有读过这么流畅的小说了,我很喜欢这部。令我想到之前的《出埃及记》,整个架构、人物的关系和叙述的方式都相似,虽然它们代表的是战争的两方……还让我想到《流浪的星星》,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有些许相似,但还是《星星》的文字更感人,更细腻些,但本作的文字也确实令人...
摩西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巴勒斯坦人却无处可去,陷入绝境的人因为绝望而疯狂。我会把它和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放在一起,两本印证了一场没有对错的战争。当犹太人庆幸自己可以活下去时,也正是无数阿拉伯人失去家园之时。这是两个好人之间的悲剧。结束时,不应该是死尸遍地,而是两个都饱受磨难,痛苦的,幻灭的,悲哀的民族都还活着。因为,“爱是我们的本质,即使是死亡,我们的爱也没有褪色。”PS,译文极其优美流畅,向两位并不著名的译者致敬。
评分摩西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巴勒斯坦人却无处可去,陷入绝境的人因为绝望而疯狂。我会把它和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放在一起,两本印证了一场没有对错的战争。当犹太人庆幸自己可以活下去时,也正是无数阿拉伯人失去家园之时。这是两个好人之间的悲剧。结束时,不应该是死尸遍地,而是两个都饱受磨难,痛苦的,幻灭的,悲哀的民族都还活着。因为,“爱是我们的本质,即使是死亡,我们的爱也没有褪色。”PS,译文极其优美流畅,向两位并不著名的译者致敬。
评分给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长久屠杀的强力庇护的,恰恰是神圣的宗教信仰和深刻的爱与宽恕。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和解的冲突,它只会随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真主保佑。
评分给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长久屠杀的强力庇护的,恰恰是神圣的宗教信仰和深刻的爱与宽恕。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和解的冲突,它只会随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真主保佑。
评分巴以冲突过程中的巴勒斯坦平民生活史,走的当然是以小见大的路线,从几代人在战时的遭遇来反映历史~~这方面的小说平时没怎么读过,从这点而言,颇有意义~~书名虽提及大卫,但是主角却是他的妹妹阿梅尔,而巴勒斯坦人大卫自小被以色列士兵掳走,以为自己的身份也是以色列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痛打了自己哥哥。这个设定本来挺戏剧性的,但是后来却弱化了,对大卫得知真相后的心理描写不足。不过战争的本身的苦难还是能打动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