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阿布哈瓦
1967年出生于巴勒斯坦。自幼颠沛流离于过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取得营养学硕士学位,目前定居于美国。阿布哈瓦对西方媒体看待以巴冲突的报导感到失望,她经常向各大报纸投稿,作品常见《纽约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阿布哈瓦是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游乐场”(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的创办者,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与各个难民营为儿童修建游乐场,捍卫占领区内巴勒斯坦儿童的游戏权。
从1948年开始,艾因霍德村的灾难接踵而至。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犹太复国分子入侵,吞并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林、房子和清真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在艾因霍德村人被赶出家园的那一天,一个名叫伊斯梅尔的婴儿被一名以色列士兵掳走,成为犹太人的孩子,取名大卫。
躺在床上,默默的也看完了《大卫的伤疤》 关于以色列,关于巴勒斯坦,关于黎巴嫩,还关于能接纳一切名族的美国... 前不久看了十三钗,对战争中士兵与妇女的残忍,一而再的怵目惊心,而在书中轻描淡写的几句,发觉,这样的事情在巴勒斯坦怎么可能会没有呢,抑或是参杂这其他...
评分看完了,心里难受了一阵。 每个峰回路转,每次他们的相聚都以为结局会是越来越好,故事却在阿梅尔的家人一个个离去中发展,最后是她的离去。 从来没有太过关注中东,不太关注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阿拉伯。看完书,默默地想了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我们,常常以为只...
评分用了三天时间拜读了《大卫的伤疤》一书,夹杂着喜悦、崇拜、无奈、愤怒等多种感情色彩和矛盾心理看完了此书,以前在新闻里播放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直民族矛盾感到困惑,一直认为这只是两国政治统治者决定的,人民只是受害者,所以就没有过多的感触,但是看了此书过后,我在网...
评分 评分对于这本书,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编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部描写伊斯兰社会的小说,但在我看来,这本书不管在语言驾驭上还是历史环境渲染方面都远远高于《追》,通读此文,不仅让读者们了解巴以冲突的前因后果、领略伊斯兰世界的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
这本书让我知道在二战中逃亡的犹太人,像纳粹对待他们那样对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从而在1948年建立了以色列。犹太人驱赶屠杀在巴基斯坦生活了四十代的阿拉伯人,屠杀跟驱逐令人发指。 这本书也让我有了更多疑问,为什么侵略跟屠杀让第一任以色列总理获得了诺贝和平奖?为什么全世界都支持以色列?为什么杰宁的多次屠杀都能被掩盖? 为什么巴解放组织做了所有恐怖分子能做的事情。 疑问和所知让我的世界观崩塌了。书中的忧伤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摩西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巴勒斯坦人却无处可去,陷入绝境的人因为绝望而疯狂。我会把它和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放在一起,两本印证了一场没有对错的战争。当犹太人庆幸自己可以活下去时,也正是无数阿拉伯人失去家园之时。这是两个好人之间的悲剧。结束时,不应该是死尸遍地,而是两个都饱受磨难,痛苦的,幻灭的,悲哀的民族都还活着。因为,“爱是我们的本质,即使是死亡,我们的爱也没有褪色。”PS,译文极其优美流畅,向两位并不著名的译者致敬。
评分真的很棒!悲痛,无奈,惨烈,感动,悲哀,残忍,绝望,爱情,亲情。。。。。我已无力评论。
评分真凄惨啊。还是官方恐怖主义最可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读罢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连同全人类的记忆,我记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