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简介:

迈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 生于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作甚丰,小说有《锡匠》、《俄文翻译》、《直到早晨过去》、《隐秘至极的私生活》、《登日》、《勇往直前》、《间谍》;剧作有《我俩》、《字母顺序》、《云》、《驴的岁月》、《立与破》、《幕后的喧闹》、《施主》、《哥本哈根》、《民主》;以及哲学著作《人类之手:宇宙造物中我们的角色》。

译者简介:

胡开奇 戏剧翻译家。任教于纽约市教委,兼任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教授、中国国家话剧院北美戏剧顾问。译作另有《萨拉•凯恩戏剧集》、《求证》、《怀疑》、《安娜在热带》、《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巴赫在莱比锡》等。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英]迈克•弗雷恩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54
译者:胡开奇
出版时间:2007.12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2253230
丛书系列:剧场和戏丛书
图书标签:
  • 戏剧 
  • 迈克-弗雷恩 
  • 英国 
  • 剧本 
  • 戏剧/剧本 
  • 文学 
  • 戏剧作品 
  • 外国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作家和史学家同样面对的巨大挑战就是要进入人们的脑中,要站在他们曾经站立的地方并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要对他们的动机和意向做出合理的估量——而这恰恰是已有记载和将有记载的历史所不能企及的。即使当所有外在的实据已被掌握,进入角色们头脑之中的唯一途径仍然是想像。这确实属于戏剧的本质。

——迈克•弗雷恩

剧场和戏 丛书:

《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英]迈克•弗雷恩

《敞开的门:谈表演和戏剧》 /[英]彼得•布鲁克

《彼得•布鲁克谈话录》 /[英]彼得•布鲁克

《萨拉•凯恩戏剧集》 /[英]萨拉•凯恩

《中国独立戏剧档案》 /张献 编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2003年,普利策获奖剧作《哥本哈根》风光过整个欧美后降临中国,引起戏剧界和知识界不小的震动。大大小小的评论铺上报纸学刊,有学者再次扯出了科学和道德这个主题,认为《哥本哈根》展现了戏剧的终极呼唤:科学家的道德良心所体现出的人类整体精神和命运。然而读完全剧我们不...  

评分

2003年,普利策获奖剧作《哥本哈根》风光过整个欧美后降临中国,引起戏剧界和知识界不小的震动。大大小小的评论铺上报纸学刊,有学者再次扯出了科学和道德这个主题,认为《哥本哈根》展现了戏剧的终极呼唤:科学家的道德良心所体现出的人类整体精神和命运。然而读完全剧我们不...  

评分

2003年,普利策获奖剧作《哥本哈根》风光过整个欧美后降临中国,引起戏剧界和知识界不小的震动。大大小小的评论铺上报纸学刊,有学者再次扯出了科学和道德这个主题,认为《哥本哈根》展现了戏剧的终极呼唤:科学家的道德良心所体现出的人类整体精神和命运。然而读完全剧我们不...  

评分

2003年,普利策获奖剧作《哥本哈根》风光过整个欧美后降临中国,引起戏剧界和知识界不小的震动。大大小小的评论铺上报纸学刊,有学者再次扯出了科学和道德这个主题,认为《哥本哈根》展现了戏剧的终极呼唤:科学家的道德良心所体现出的人类整体精神和命运。然而读完全剧我们不...  

评分

居然能与如此伟大的作品同时代存在,我荣幸之至。 整部戏充斥着400年前令哈姆雷特不朽的人性之矛盾,第一幕中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与道德良知的冲突如同慢火细细炙烤着海森伯的灵魂,痛苦的灵魂如同个迷路的孩子一遍遍试图为自己寻找出路。当祖国的行为处于非正义状态时,不可磨灭...

用户评价

评分

《哥本哈根》看得很动情,《民主》有难度。

评分

弗雷恩说,“人生太匆忙了,当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很难抓住它,只有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开始渐渐醒悟。我们的任务是找到那些决定了人物行为,却丝毫未被察觉的情感。”海森伯一直想回忆起1941年哥本哈根的那次会面,可那次会面像地平线一样,想要走近它,它却不停地向后退去。我相信海森伯的转变是在会面之后发生的,发生在他不久后对这次会面的回忆中——按照量子力学的经典解释,观测会造成量子态的塌缩,使可能性终结于一种确定的状态,而怎样的状态取决于怎样的观察方式。海森伯的回忆是一个这种意义上的观测行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事后看,看其结果。”而它的结果就是,德国削减了核裂变研究经费,原子弹未能研制。话说回来,其实任何对那次会面的重现都是无效的,因为决定性的不是那次会面本身,而是海森伯后来如何观测那次会面。

评分

迈克弗雷恩的戏比较正统,我不大喜欢,但不否认他是个杰出的剧作家。对于既能写出《糊涂戏班》这样的佳构剧又能写出《哥本哈根》的人,你有什么好指摘的呢?

评分

弗雷恩说,“人生太匆忙了,当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很难抓住它,只有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开始渐渐醒悟。我们的任务是找到那些决定了人物行为,却丝毫未被察觉的情感。”海森伯一直想回忆起1941年哥本哈根的那次会面,可那次会面像地平线一样,想要走近它,它却不停地向后退去。我相信海森伯的转变是在会面之后发生的,发生在他不久后对这次会面的回忆中——按照量子力学的经典解释,观测会造成量子态的塌缩,使可能性终结于一种确定的状态,而怎样的状态取决于怎样的观察方式。海森伯的回忆是一个这种意义上的观测行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事后看,看其结果。”而它的结果就是,德国削减了核裂变研究经费,原子弹未能研制。话说回来,其实任何对那次会面的重现都是无效的,因为决定性的不是那次会面本身,而是海森伯后来如何观测那次会面。

评分

Copenhagen!所以几十年后的会议选在这个测不准之处也取得不了任何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