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性社会学,主要是在连续的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亲密消费、性生活的内在矛盾等。 他提出“全性”(sexuality)的研究范畴,主张在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研究其现象及意义。他还主张:“全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基于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以及“社区考察法”、“求异法”和“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并将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田野研究之中。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性社会学、女性身体、性工作,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等。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性社会学》(合著)、《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以及数十篇论文。
在潘绥铭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对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进行了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这本书就是三次调查的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本书深刻地揭示出,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很出乎人们的意料。本书分为多个专题,不仅包括18~61岁中国人的性观念、性欲、性生活、性技巧等,也包括婚外情、一夜情、找“小姐”等各种非主流的性关系,还包括14~17岁少年的性状况,更包括了“多元性别”与同性恋等的情况。在每个专题里不仅发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而且剖析了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还从性文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性之变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潘绥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从“无性文化”到性革命(1966-2000) 文化大革命中的“无性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变化,既不是生物力量在推动,也不是思想观念与道德取向在起作用,而是...
评分对于谈性色变的中国人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来阐明性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也讲了关于性对于人们的影响和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个话题。不过有些问题只是列了些数据并没有说明什么,所以缺点就是大量没用的数据写在书里。不过如果你对性一无...
评分对21世纪中国人性生活的一次比较全面严谨的调查,加上作者不断的深入反思,五星。 读下来对很多现象或概念有了深入的思考,跟着作者,很多地方都被打开了思路。从他的分析中,也感受到他强烈的自由主义和超前的思想。有些评论让人拍案叫绝! 简单列举下收获中的几点: 1. 中国...
评分读这本书,漫长得很,时常也感觉枯燥乏味,但读完以后感触与启发颇多,虽然潘绥铭教授在本书中所用调查研究内容、方式均不同于国外众多纷呈的性学报告(《海蒂性学报告》、《金赛性学报告》),但这恰恰反映并符合了中国的国情,也诠释着潘老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主体建构思想。...
评分最近,冠希哥开始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骂战、生子、出专辑一样接着一样的来,此时距离艳照门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的态度从最初的众说纷纭到现在的力挺支持,可以看到,其实关于个人的性事,我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当然,这里我还必须说一句,不小心暴露艳照...
这本书通过调查统计和科学研究表明,学历、社会地位、智力越高的,性生活水平越高,对性的要求越高,对多伴侣、YP、婚外性、性交易更宽容。这也印证了我的想法,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会实践开放婚姻、多伴侣关系、性派对、YP等非主流性行为。
评分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着实感受了一般社科工作者的研究方式。主观性太强,不符合自科的行文,难以苟同。
评分跟我没啥大关系。 有个问题 难道我要放弃自己的要求和理想,顺应这种变化么????
评分老潘感叹过,自己做的这三次调查在中国空前,恐怕也是绝后了。因为再也没有人可以像他一样申请千万经费,带领数十学生在全国开展此类调查了。所以也是他一生心血之作了吧。视角好,眼光毒,数据全,文风飘逸。但分析有点浪费这么珍贵的数据。。
评分好了我知道了 让我回古代吧 皖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