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 ) 20世纪文学批评领军人物,“耶鲁学派”主要代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因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批评家”。著有《西方正典》《影响的焦虑》《误解之图》等。
.◆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文学批评家、当代文学批评领军人物 哈罗德•布鲁姆诺顿演讲精华结集
.◆明快流畅、深入浅出的布鲁姆读本
.◆信仰与文学,经典与焦虑
兼具《西方正典》与《影响的焦虑》双重视角,简笔勾勒西方文学文化史
在基督教与犹太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布鲁姆主要从三个角度评论,即对前人的继承,作家所独有的原创性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书中评述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从希伯来《圣经》写起,到弗洛伊德、贝克特等现代派作家为止,他重读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华兹华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同时,他在描绘文学发展的框架中,对信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极富启发性的阐释:文学在人性的立场上与神学及宗教抗衡,才能使人的创造力与神的创造力颉颃。
哈罗德·布鲁姆在《神圣真理的毁灭》里说:所有强力的诗人都必定要毁灭神圣的真理,让它变成传说和老歌,因为诗歌力量的基本条件是,新歌,自己的歌,始终必定是一个人的自我之歌。 这也是哈罗德·布鲁姆在《神圣真理的毁灭》中的主要观点,即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在继承上千年...
评分“诗与信仰是两种对立的方式,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发生在真理于意义之间。。。。。。又在某种程度上都疏离于真理和意义。。。。经由一种过量、一种泛出或流溢,即我所谓的原创性,意义才得以产生。没有这种过量,不管情调是多么雅致,诗只是重复”。 布鲁姆的这句话...
评分哈罗德·布鲁姆在《神圣真理的毁灭》里说:所有强力的诗人都必定要毁灭神圣的真理,让它变成传说和老歌,因为诗歌力量的基本条件是,新歌,自己的歌,始终必定是一个人的自我之歌。 这也是哈罗德·布鲁姆在《神圣真理的毁灭》中的主要观点,即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在继承上千年...
评分来源: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作者:彭蹦 中文世界里,哈罗德·布鲁姆的书又多了一本。我说的,是《神圣真理的毁灭》 读书人常常骂别人势利,感慨世态炎凉。实际上,读书人常常比一般人要来得更势利,炎的时候炎到了天上,凉的时候就凉到了地底下。2005年,《西方正典》简体字译本...
这是一部简装版的西方正典,布鲁姆的学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憎恨学派总是偏爱解构神圣经典,殊不知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还是重建世界的价值体系。我为布鲁姆教授的学术志向钦佩不已。
评分补注。
评分豆瓣里几个评论都是胡扯,本书并没有因为是演讲集而更加好读。哈罗德布鲁姆用“事实性”(facticity)这个概念来刻画伟大的作品,它们在其所开创的传统中被视作事实,但其实在它们被创造的那个时刻仅仅是一种任意的偶然。这种事实性是一种被拋,因而,例如,《圣经》之后的作品都处在《圣经》的笼罩之中但同时又缺乏同化它的能力。布鲁姆对文学史的看法是尼采式的:每个伟大的诗人都高擎一支竞赛的火炬,每一伟大的作品都激发起新的伟大。因而所有强力的诗人为了写出原创性的作品,就“必定要毁灭神圣的真理,让它变成传说和老歌,因为诗歌力量的基本条件是,新歌,自己的歌,始终必定是一个人的自我之歌”。这种竞争的动力在布鲁姆看来源自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爱欲和死欲之外更原始的一种野心,即一心想要不朽的意志。翻译一般,译注简略且误导。
评分布鲁姆总能很好地烛照纸张中的缝隙,语言的缝隙,意义的缝隙,时间的缝隙。这缝隙就像那句诗,"当你在永恒的诗句中与时间同长/死神也不能夸说你在他阴影下彷徨”。
评分补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