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对孪生兄妹牵引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卑微与愚昧。在那个"应该爱谁,怎样去爱,以及爱到什么程度"的律法里,重新感知了自以为熟悉、不必多加观照的本我,再一次探测心灵的深度。《微物之神》出版于1997年,是一部获得英国布克奖、全美图书奖、全球销售超过600万册的旷世之作。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
印度作家。十六岁时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在学校主修建筑;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三十七岁凭借《微物之神》获得英国布克奖,震惊世界文坛。
故事从重归故里开始,瑞海儿回到阔别已久的印度来见她分别二十三年的异卵双胞胎哥哥艾斯沙。于是,回忆就像毒瘤般侵袭了她,四处蔓延无处不在。 这就是98年的布克奖《微物之神》。作者阿兰达蒂.洛伊如同一名外科医生,在病态的身体上一层层的寻找病因,过程是残酷的。 ...
评分他是谁? 他可能是谁? 失落之神。 微物之神。 鸡皮疙瘩和突然微笑的神。 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如果吻她,他就不能和她说话; 如果爱她,他就不能离开; 如果说话,他就不能倾听; 如果作战,他就不能赢。 ...
评分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与我一样,容易在一种文字游戏中迷失方向。 只能说,洛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这个故事如同一座迷宫,或者一个魔方,时间、空间、人物、顺序,都是被打乱的,混淆的,切割的。我无法用确切的文字去描述一个大概的走势——这不是亵渎与否的问题,而仅...
评分故事梗概大概两百字就能说清楚,而且非常适合拍成电影。整个书的悲伤情绪太浓重了,淹没性的。老少两对男女主人公都太无辜了,几近完美受害人。以上都是我通常不赞赏的因素,但是在这本书里都不觉得太别扭。只有要将故事嵌入历史的强烈动机,以历史来解释命运、甚至控诉历史的...
记得从前曾读此书,可惜未能坚持,时隔多年终于可以津津有味合上书页,想来原因其实在书中反反复复呢喃过:“不老,也不年轻,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我也到了这样的年龄了;作者也是从复杂文化背景的夹缝中诞生的了不起的作家阵营中的一员啊,以“一家”折射“一国”,殖民过后遗留的产物,对外谄媚,对内欺凌,阶级、种姓、信仰在其中持续分裂、扭曲生长乃至杂交,极残酷,而表达却如蝴蝶般美丽、微小、轻灵、转瞬即逝,不觉书评所言有乐观主义元素,相反绝望至激烈惨痛,但确实存有某种即便卑微却依然坚定、勇敢的力量,即便低到尘埃,在淤泥里、在森林大火过后,从灰烬里长出新叶的生命力;“阴影像蝙蝠般,聚集在她锁骨旁深深的凹洞里。”文字意象浓,环境气氛烘托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越过翻译都能品出原文极为精致优美的文笔
评分大量隐喻文字,不断穿插叙事,一片浓烈宗教魔幻乌云笼在一块逃不开的土地。个人阅读体验不好,几欲放弃,有堆砌文字以及驾驭文字乏力之嫌。#对贱民阶级帕拉凡多一些了解;喜欢末章性爱描写;那些貌似歌词的段落是不是应该配上一段欢快的舞蹈呢。。。
评分无可奈何。。。
评分碎片化的叙事,加上极具民族特性的语句,使人不容易迅速进入故事。作者写天地,水珠,河流,树枝,污渍,迟迟不愿落到人身上,或是不忍。在后殖民地的印度,相互敌视的人们,遍地的压迫和歧视,除了白种人,无论姓氏,每个人都是贱民,每个人都不幸。那卑微的爱,是唯一的微光。
评分真是顾左右而言他,你看人家写不堪的乱伦,也写得明月风清,还有杂七杂八的少女感想花瓣一般随风飘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