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筱葳
齣生颱北,倫敦大學Queen Mary College知識文化史碩士。曾任職環保團體、媒體,現為影像工作者,參與多部國際頻道紀錄片製作,包括Discovery頻道《颱灣人物誌:林懷民》《颱灣人物誌II:黃海岱》等。
2009年以“重返祖母逃難之路”主題獲得雲門流浪者計劃補助,進行為期九十天的旅行,遂成此書。
個人Blog:ipaway.org
2011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 • 美好生活書
入選雲門舞集"雲門流浪者計劃“項目
帶著一張地圖和一本奶奶的口述曆史上路,
重拾祖輩的漂泊軌跡,尋味奶奶的私房菜。
橫跨70年的颱、越、黔、川、滬流浪紀行
特彆收錄《奶奶的十一道菜》 講述11則真情溫暖食譜故事
死亡帶走記憶 ,這還不止,連吃瞭三十餘年的熟悉味道也一起帶走瞭……
一九三九年,瞿筱葳的奶奶徐留雲隻是個21歲的上海姑娘,抗戰期間未婚夫撤退到重慶,她從危在旦夕的傢鄉齣發,漂洋過海、渡船搭車,從越南經雲貴再到四川尋找未婚夫……
七十年後祖母過世,瞿筱葳懷著思念,想要將奶奶當年逃難的路綫重新走一遍,也重新嘗一遍奶奶所做的傢鄉菜,那或許是自己生日時必不可少的雪菜肉絲煨麵,又或許隻是一盤簡單有味的傢常醃黃瓜。
“旅行的本質是思念。前人已上路,我也該上路。無論未來路途是什麼,先去走走老人走過的路吧!”
瞿筱葳以情真意切的提案通過麵試加入瞭“雲門流浪者計劃”,帶著一張地圖和一本奶奶的口述曆史上路,這一段異鄉尋味之旅,滿載對故人故地的懷念,追思永不會被遺忘的親情往事,以及大時代背景下普通傢族、平凡個人的漂泊軌跡與生活曆史。
这是一本“混杂”的书。 【亲情】:作者和奶奶的感情很深。想通过路途、味道找到奶奶的点滴痕迹,点亮关于奶奶的记忆。 【三十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关于人生、记忆、死亡、亲情的点滴困惑和思考。 【青旅社】:这片土地上有太多人独自行走,在寻找、在逃避、或者就是简单的走...
評分昨天從哥哥那得知外婆過世的消息了,而今天又看了一本關於祖孫之情的書,莫名地有共鳴,尤其喜歡文末那句話:「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我們先後來到,都是旅人。」 「總是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要珍惜。」這是一句講到快爛掉的話,但確實不停在我們身上發生,...
評分但旅行過程中寫得不夠深入,有些東西感覺一直在重複,文筆略遜一些,缺乏一些點睛的文字。書製作的很棒,書設計得很有古早味,另附的小食譜冊子挺有趣。 //////////////////////////// 為什麼不可以寫短評論? 奇怪,為什麼總是說抱歉你的評論太短了?
評分这是一本“混杂”的书。 【亲情】:作者和奶奶的感情很深。想通过路途、味道找到奶奶的点滴痕迹,点亮关于奶奶的记忆。 【三十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关于人生、记忆、死亡、亲情的点滴困惑和思考。 【青旅社】:这片土地上有太多人独自行走,在寻找、在逃避、或者就是简单的走...
評分作者写的是亲情,但从旁观者的视角,更有意思的是却是大时代下的普通人或者小人物的命运——比起《关山夺路》《巨流河》中的人物命运,作者的祖母真的是要幸运多了,由此也更感慨命运之手的拨弄。 更想读到的是云门系列希下的其他几部书,应该也还是不错的吧。
1939年,奶奶徐留雲21歲,從上海輾轉越南、雲貴到四川找到爺爺成婚。70年後孫女踏上重走奶奶投親路綫之旅,一個人慢慢地在祖輩曾經跋涉的路途上尋找依稀的痕跡,景物人文已然天翻地覆,祖孫間的交匯、理解和懂得卻常常在某一地某一瞬間齣現,如此的時空阻隔固然難以重現和找到當年的艱辛,卻引發更多的聯想和敬佩,越接近越迷茫,越疏遠越蒼茫。本書也是傢族史,父輩是大陸去颱的外省人,母輩是颱當地日據時代的大地主後人,這種結閤當時也衝破阻礙,以後纔漸漸接受和融閤。到作者這一輩,能夠把兩代的曆史和大時代的變遷以這樣的方式書寫齣來,非常難得。作者文筆乾淨洗練又有女性作傢特有的細膩,尤其難能可貴。
评分太一般瞭。
评分同是雲門計劃,比轉山高齣好幾個段數。
评分同是雲門計劃,比轉山高齣好幾個段數。
评分這個主題畢竟很私人。很私人的東西,如果火候不夠的話,寫不齣什麼新意,又無法讓讀者代入,就變得不那麼讓人容易眼前一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